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雄安规划拒绝“大城市病”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0日   01 版)

      新华社日前刊发《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纪实》首次披露了雄安新区决策全过程,也清晰地擘画出了其未来发展图景。而雄安新区规划人口数也头次被披露——“按照规划,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

      200万至250万人口,属于Ⅱ型(中等)大城市的规模,远低于北京、深圳常住人口规模(分别为逾2100万、逾1100万)。也就是说,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就不是奔着建成特大城市去的。它未来的城市形态,也不会是对深圳特区之类的复制。

      雄安新区在前端规划环节就着力预防“大城市病”,原因不难想见:建设雄安新区,本就是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它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怎么可能重蹈“大城市病”?

      雄安新区不会成为深圳特区那样的大城市,跟其高点定位、“千年大计”定性不矛盾,无碍于最终将雄安新区“建成国际一流城市”。就现有规划看,雄安新区的发展,主要靠的不是“摊大饼”摊出的规模体量,而是“创新要素集聚”。事实上,避免“摊大饼”,也能提高新区发展的灵活度、应变性。雄安新区预防“大城市病”,其实也是务实考量:华北地区整体缺水,白洋淀湿地资源和水生态也很脆弱,人口承载力受限。

      雄安新区如今“白纸好作画”,在此窗口期对人口、生态等层面做出前瞻规划,以避免“大城市病”,也是在历史定位棋盘中的“合理落子”。

      (《新京报》4.1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