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奇特现象是,尽管医药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各种健康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但遏制慢性病的医学战略措施却迟迟无法达成共识,导致慢性病不仅在中老年中快速蔓延,并快速向青少年甚至儿童发展。慢性病对全人类的社会发展已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慢性病对人类社会发展所构成的严重负面影响,2011年9月,联合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高级别会议召开,动员全社会,特别是将各国政府列入慢性病防控的首要责任。我国政府从1998年就制定了慢性病防控的六个转移,但是为什么至今收效甚微?其实,慢性病防控的实质是医学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医学不能从理论创新上提出慢性病防控的战略措施,其他手段可能都是扬汤止沸,而只有医学理论创新才是釜底抽薪的核心。而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改变目前医疗健康服务的理念和认识,这是防控慢性病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当前,改变医疗健康服务理念和认识是根本问题,创新服务模式也是当前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迫切的问题。从目前看,当前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如把医疗健康服务的质量重点放在硬件上,虽然增加高端医疗设备对提升疾病医疗效果意义重大。问题是,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0%。如果慢性病患者数量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医院的病房楼再怎么扩大,高端设备增加多少都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创新完善让民众不得病、少得病、得了病好得快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才是根本之道。
这一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需要可靠的临床大数据支撑。应该加强对防控慢性病的创新医疗方法进行多病种的大样本临床观察工作,用大数据去验证是创新完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将此列入议事日程。
从我国庞大的慢性病群体看,只有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大量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得到充分医治,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医生创新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光明日报》3.23 朱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