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侠义精神经久不衰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6日   03 版)

      近期,新版《射雕英雄传》的热播引发了公众对武侠题材作品的高度关注。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的影响早已跨越了地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武侠故事里呈现的侠义精神,影响了几代读者。

      追溯武侠文化的历史,最早可至春秋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就是一位刺客说的,而流传最广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国以区区之地,不愿意在强秦大敌压境之时屈服,战场上打不过,太子丹派出了刺客荆轲到秦国行刺秦王,那句流传千古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出自这个故事。

      这种精神在唐宋时也丝毫没有断绝,如诗人李白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诗句。李白壮年时游历天下,抱打不平的事儿干过不少。到了宋朝,辛弃疾的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透露出豪气丛生却又感叹华发早生,一股英雄迟暮之感。辛弃疾早年曾率领几十飞骑,穿过宋军和金军两军封锁线,杀了投降金军的叛徒和为数不少的金国人满载而归,端的是快意恩仇。

      武侠小说这种题材的作品也是发端于唐宋时期,成型于民国时代,之后发扬光大。

      武侠小说里的武侠也分小气魄和大格局,例如《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和弱者金翠莲素不相识,可就是气不过镇关西仗势欺人,便抱打不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这种路见不平的气魄虽然今人已经少有,但是在勇于私斗这个层面上来说是不是格局小了些?

      再看《天龙八部》一书里的主人公萧峰,身负因宋辽仇杀而引起的杀母之仇,之后却能够和中原武林冰释前嫌,一心一意决心以武止戈,以牺牲自己换得辽国皇帝许下承诺保持和平,这气象是不是当得起大英雄大豪杰?

      武侠精神到了金庸小说里,完全跳出了古典侠义精神的范畴,开始拥有国家民族,忠义为国这些现代审美。

      到了屈辱的近代中国,已经是真正的武林的末日,但正是到了这种国破家亡,人民涂炭的时刻才更有诸多大侠的出现,例如今天流传甚广的黄飞鸿、霍元甲、刘振声、大刀王五、叶问等人,其所作所为给中国人长了志气。

      而在现在,武侠精神依然没变,武侠和江湖在电影里再次重生,诸如盗亦有道,祸不及妻儿,兄弟齐心等元素,也没能逃出武侠和侠义精神的范畴。

      究其原因,武侠精神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崇敬英雄,崇敬气节,并且中国文化中带有明显的同情弱者的特性。侠义精神的流传和民风、气节息息相关。

      如今,武侠文化在现代社会并不是落后的糟粕,现代社会依然需要侠义精神和古道热肠。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夏丽志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武侠精神就是一种人生境界。所以,尽管时空转换,社会思潮亦不断嬗变,除暴安良、知恩图报、诚实守信、义薄云天等积极向上的武侠精神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使一代代的受众对武侠文化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网友说

      @朱金中:有人把侠义精神等同于打打杀杀的侠客行动,认为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就是侠义精神。这种看法有着极大的片面性。侠义精神并非挑战或者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文明绵阳:什么是侠义精神?古语云:“见义而勇发,不计祸与福。”

      @楚杰: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虽说如今是法治社会,并不提倡盲目的见义勇为,但在特定情况下仍需要这种侠义精神和行为。

      @北山怪蜀黍:我年少时颇有侠风,遇到不平之事,不惮于仗义执言,甚至拔刀相助,哪怕旁人都噤若寒蝉。只可惜侠义精神如今已不吃香,有时候好心相帮,却反被人误以为有所贪图。很无奈,也不甘,可为侠的热情也就此淡了。

      (腾讯文化 光明网 4.1 牛梦笛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