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出拳修补制度“漏洞”,明确对于离婚一年以内的房贷申请人“认房又认贷”,至此,“假离婚”绕道式买房有望偃旗息鼓。一时间,人们的心态冰火两重天:通过多次离复婚成功变现房产的夫妻庆幸自己挤上了“末班车”,未来得及买房的“假离婚”当事人则懊悔“白离了”。
“假离婚”并非新鲜事物,多年前早已有之,原因林林总总:谋划买房,多拿拆迁补偿,想计划外生育,方便子女入学、落户,变相避税,逃避赡养老人,甚至只是图多报一份暖气费。这其中,钻空子规避政策的政策性离婚不少。有人以“人性本恶”来为其开脱,认为趋利避害乃人性本能,先有制度设计漏洞这个“有缝的蛋”,而后利用漏洞牟利的“苍蝇”才会死叮住不放。制度缺陷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有空子是否就一定要钻?难道“合理利用”空子就是“天然正义”?套用一句时下最流行的诘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诚然,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观察到的,人人都有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以最有效达到目的的“工具理性”。或许在当事人心目中,那本离婚证只是薄薄几张纸,不过是权宜之计中的一个道具,跟众多购房手续证明中的其他纸页并无区别——要什么紧,反正买完房就把它换成结婚证,9块钱就能买到几百万元投资的敲门砖,这笔账谁不会算?只要感情好、心在一起,又岂需用一纸婚书来保障?
这种反复离结的“拉链式”婚姻貌似非常划算的一次次资本运作,实质上却严重损害了婚姻的严肃性。好比新车初次剐蹭肯定心痛不已,但随着受伤增多,难受程度渐轻,最后发展到对划痕熟视无睹,甚至考虑换车。同理,“假离婚”令当事人产生了脱敏效应,不再将婚姻视为一件庄严郑重的事,一份双方必须恪守的契约,一个以法律为后盾的情感承诺,而是当做逐利的工具。更严重的是,随着假的盛行及受到褒奖,人们对“假、丑、恶”现象也会脱敏,道德观出现滑坡,这是更大的社会危害。
我们不主张将婚姻神圣化,但现代婚姻制度承载着情感归属、育幼抚老和保护弱者的功能,其严肃性需要维护,这也是对婚姻中所涉各方权益的保护。无论为人为己,“假离婚”者都须扪心三思。一旦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社会就会陷入失范的漩涡。
(《中国妇女报》3.28 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