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仅仅活了38岁。他以青春的热情和勇气,将文学从宫廷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把它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普希金的影响下,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俄国作家脱颖而出,像璀璨的星辰在19世纪世界文学的天空闪亮。
1837年2月8日,俄历1月27日,彼得堡郊外寒风刺骨,冰雪覆盖着黑河。下午5点,肃杀清冷的雪地上,出现了两个手握左轮枪的决斗者——诗人普希金和皇家禁卫军龙骑兵中尉丹特士。
按照决斗的规则,相背的双方在开始信号发出后,同时转身向界线处跑去,先到者先开枪。丹特士眼见普希金比他快捷一步,情急中居然不顾规则抢先开了枪……子弹打中了普希金右腹,倒下的普希金努力撑起身子,瞄准丹特士,扣动扳机。丹特士应声倒下,但他在普希金开枪时已经侧身用手护胸,子弹只是擦着他的手。两天后,重伤的普希金撒手人寰。
事后的调查发现,在决斗前夜,丹特士的义父、荷兰驻俄国公使盖克恩找过警察头子本肯多夫,而本肯多夫心里早有打算:要是普希金被打死,沙皇就少了一个用诗歌来鼓舞人心的敌人;要是他没有被打死,那也可以事后对他治罪,或绞刑,或监禁。这就是决斗中普希金必然的结局。
为人民的诗人
1799年5月26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诞生在莫斯科涅麦茨卡亚街(现改名为巴乌曼大街)的一座平常的房子里。他的家族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家族,祖上战功赫赫,世代在军界或政界中为官。普希金的父亲谢尔盖、伯父瓦西里都爱写诗,家中常常举办文学沙龙;普希金的母系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尼拔家族,汉尼拔这个8岁被彼得大帝选作侍从来到俄罗斯的黑人,忠诚、聪明,不仅深得彼得大帝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宠爱,而且官运亨通,获封领地和农奴,到普希金母亲这一代,依然衣食富足。普希金身上明显有着俄罗斯祖先独立不羁、热爱艺术的特点,同时又有着黑人祖先勇敢冒险、忠诚不渝的品格。
后人在研究普希金的时候,常常把他的品格与才华归因于血统基因。但普希金本人却更相信奶妈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是他的艺术启蒙。如果没有奶妈阿丽娜,长大后的普希金也许会和前辈的贵族诗人一样,写写颂诗,在宫廷谋得一份闲差,并不会历经坎坷,成就日后“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荣耀。
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1岁时就被卖入汉尼拔家为奴,此后作为陪嫁来到普希金家族,10岁之前的普希金一直由她照料。从她那里,普希金接受的是与贵族教育全然不同的民间文化。1820年,他以诗体童话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轰动了俄国文坛,一扫古典主义的刻板和感伤主义的忧郁,揭开了俄罗斯文学清新明朗的一页。
1824年到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母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到警察和教会的双重监视,亲人怕牵连纷纷离去,惟有善良的奶妈陪伴着他。爱憎分明、乐观开朗、善良坚韧的奶妈,不仅给了普希金丰富的俄罗斯故事和俄罗斯语言,也给了他逆境困苦中永不屈服的顽强斗志。
“向全世界歌唱自由”
普希金8岁开始写诗,16岁已名扬彼得堡。从皇村中学毕业,顺利进入外交部,但他无心仕途,却和驻扎在皇村中学附近的近卫军军官们来往频繁。这些参加了抵抗拿破仑入侵的第一次卫国战争的青年贵族,曾经反攻到法国,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自由思潮带来的变化,开始对俄国农奴专制制度进行反思,悄悄地酝酿推翻沙皇。普希金常常参加这类秘密聚会,在《致恰达耶夫》中,他写道:“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他要用自己的笔,“向全世界歌唱自由”。
1820年4月,有人向当局写信告发普希金。震怒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准备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普希金的社会影响力太大,方方面面甚至连总督都替他说情,于是沙皇命令把普希金驱逐到南方去。然而桀骜不驯的普希金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的新作源源不断地传到京城,沙皇剥夺了他的一切公职,命令将他幽禁起来。
幽禁的日子里,普希金日日夜夜地读书、思考、写作。1825年冬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彼得堡爆发了由贵族、军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推翻沙皇的起义。在冲向皇宫的起义队伍中,有普希金皇村中学的同学、近卫军里的朋友。起义很快被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5位起义领袖被处死,其余100多名“要犯”被发配西伯利亚。被幽禁的普希金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起义,但在许多起义者的身上都搜出普希金的诗稿,在一些“要犯”的审讯和交代材料中,不断地听到他们念着普希金的诗。尼古拉一世决定亲自审问普希金。1826年9月8日,普希金被带到克里姆林宫沙皇的书房,他做了最坏的打算,绝不屈服。出乎意料的是,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这一举动,让初登皇位的他博得“慈悲”的好名声,但事实上,普希金失去了写作自由,他的所有作品都必须经过沙皇的亲自审查。
不久,他离开窒息的莫斯科,再度回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旅途中,在一个小驿站上,他意外地遇见了正被押送的丘赫尔别凯,不顾军警的阻挠和辱骂,他扑上去紧紧地拥抱这位昔日的老同学,他的心和为推翻沙皇农奴制而奋斗的战友紧紧相连。
妻子并不是决斗的唯一理由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与娜塔莉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罗娃在莫斯科尼基塔大街耶稣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婚礼。虽然在普希金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上流社会传来的流言蜚语将娜塔莉亚塑造成一个不忠的风流妻子,并将普希金的死归罪于她,但时间终于还给了她一份清白——1963年《普希金的周围》出版,作者伊琳娜·奥博多夫斯卡娅和米哈伊尔·杰缅季耶夫夫妇是普希金研究专家,他们收集了娜塔莉亚与家人、友人之间的通信,并与普希金的信件相结合做比对,推翻了之前普希金传记中占据主导的诽谤——16岁结识普希金、18岁结婚、共同生活6年、生育4个孩子,并在普希金死后守寡7年的娜塔莉亚,完全配得上普希金妻子这一荣耀。
比普希金小13岁的娜塔莉亚1812年出生,父亲尼古拉·阿法纳西耶维奇是个爱好文学的乐师,母亲是宫中女官。母亲希望娜塔莉亚嫁给一个平安富足的体面人家,而不是像普希金这样被沙皇监控的异端。但热情似火的诗人不懈追求,又有姑娘的爷爷从中斡旋,18岁时,娜塔莉亚披上了婚纱。
婚后的普希金夫妇回到彼得堡。普希金忙于写作,娜塔莉亚静静地料理家务,他俩情投意合,度过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但娜塔莉亚的天姿国色没有逃过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注意。他先是邀请普希金夫妇参加宫廷舞会,不断地邀娜塔莉亚共舞。为此他将通常只给少年贵族的宫廷近侍称号授予普希金。愤怒的普希金托病不就,沙皇为此恼火,娜塔莉亚则不知所措,她担忧的是与沙皇作对将给丈夫带来怎样的灾难。此时,一个名叫丹特士的风流人物和一个名叫伊利达娅·波列季卡的恶毒女人登场了。
作为荷兰驻俄公使盖克恩的义子,丹特士从法国来到俄国,当上了皇家禁卫军龙骑兵中尉。伊利达娅曾自认彼得堡第一美人,周旋在上流社会,狂恋过普希金,但遭到诗人的拒绝,沦为笑柄。
丹特士男爵风流倜傥,聪明伶俐,以能博得女人的欢心为荣,在舞会、剧院等各种公开场合向娜塔莉亚频献殷勤,他的义父盖克恩也出手相助,闹得满城风雨。
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通过邮局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其中写着,戴绿帽子协会成员在会长纳雷什金的主持下,一致推举普希金为“副会长”和“历史编纂家”,并发给他“戴绿帽子荣誉勋章证书”。信中所提的纳雷什金的妻子是亚历山大一世的情妇,因而信中暗示的内容不言自明。直觉告诉他,这背后一定有盖克恩、丹特士的参与。他直接向丹特士发出决斗的挑战。但盖克恩打听到普希金有过多次决斗经历时,便退缩了,他一边亲自跑去为义子的孟浪向普希金请求原谅,一边安排丹特士向娜塔莉亚的姐姐求婚,并很快举行了婚礼。
然而丹特士贼心不死,这时,伊利达娅登场了。她盛意邀请娜塔莉亚来家中做客,当娜塔莉亚进入客厅后,等待着她的却是丹特士。丹特士跪倒在娜塔莉亚的脚下,用枪对着自己,声称得不到娜塔莉亚就当场自杀。娜塔莉亚惊声尖叫引来了仆人,趁机逃脱。她不准备将此事告诉普希金,但伊利达娅却添油加醋四处张扬,当晚普希金便收到一封匿名信,称他的妻子在一朋友家与丹特士幽会。忍无可忍的普希金决定捍卫自己与妻子的名誉,他向盖克恩提出了挑战,“趁早结束这一场阴谋,否则,我决不会善罢甘休”。
在普希金跟丹特士决斗的前几天,沙皇曾召诗人进宫,但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却无人知晓。盖克恩则在决斗前夜拜访了警察头子本肯多夫。
1837年2月8日,决斗重伤的普希金被送回家中,他与娜塔莉亚和孩子们一一告别。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
(《文汇报》3.24 陈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