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挖”人才创一流的隐忧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25日   01 版)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的该校“史上最高”待遇。

     

        “双一流”大幕开启,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中西部人才流失加剧

     

        最近,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还附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激励条款”。华中师大党委书记马敏告诉记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他们还会竞争‘挖人’,争相抬价。”

     

        不久前,教育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表示。

     

        不仅东部名校云集的富集作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高水平的同事、高质量的学生、灵敏的学术信息等也是学者流动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些显然也对东部高校有利。”北京理工大学刘进博士指出。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高校教师比东部的流动意向高8%~9%。”

     

        正是凭借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部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

     

        “孔雀东南飞”由来已久

     

        早在12年前,时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的王利民就表示:“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此外,西北农林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新疆医科大学2004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

     

        据了解,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术人才流动。一次是大众化初期,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导致教师需求增大,在2002年前后达到顶峰;另一次是大众化中后期,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对优质师资的竞争一直持续至今。

     

        而高层次人才短缺一直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截至2016年2月,西部各省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60人,仅占全国总数507人的11.8%,差距非常明显。这也意味着,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同时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和流失的双重窘境。

     

        “头衔”是引进重点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是高校竞相引进的重点人选,包括: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特支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青年杰出人才;地方性人才振兴计划入选者,如山东“泰山学者”、湖北“楚天学者”、陕西“三秦学者”等等。

     

        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相应,高校会依据人才层级的不同,在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平台搭建、团队组建、薪酬待遇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引进条件。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高房价地区,动辄几百万元的安家费或百余平的住房,以及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问题,几乎成人才引进的“标配”。

     

        一位被引进上海的年轻学者直言,高校就是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对这种按“头衔”引进的方式,陈鹏认为:“过度偏重对学历、职称、学术成果的考察,混淆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概念。”

     

        “大学里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抢的学术大师,一是潜力无限的年轻学者。前者可以出高价购买,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点全世界都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我认为这是一个偏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

     

        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我当然希望引进更好的人才,但如果我的人被挖走了,我也很难过。”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赵蓉晖直言心中的矛盾,“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在我国高校教师相对不高的流动性背后,却隐含着恶性挖人、急功近利等问题。比如,广东某高校将西北某高校的骨干“连锅端了”,最后引起公愤。

     

        一些高校花高价聘来的教师,并没有创新的学术成果。一位北京某高校的工作人员称,该校“引进的人才在海内外各个高校兼职,就是空中飞人,一年都没在岗位连续工作半个月,对国家学科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巨大”。

     

        现在,随着“双一流”的推进,高校对人才争夺逐渐白热化,部分人才为获取个人利益,频繁跳槽不同单位。上海某高校引进的一位专家,在个人补贴和启动经费到位、学校投资5000万元建立起软件平台后不久,就又受聘到另一所高校任职,以获得高额的安家费和启动经费。

     

        对此,中科院院士方精云表示:“引进人才的非正常跳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对学生和年轻学者产生了恶劣影响,更造成了科研经费和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光明日报》3.20 柴如瑾 晋浩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