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聚会,外甥女端出一盆猕猴桃,“这是进口的正宗的新西兰奇异果!”每次听到“奇异果”三字,我总会感慨系之。
奇异果者,猕猴桃也。中国种植猕猴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代岑参在《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一诗中,直接用到了猕猴桃这一俗名:“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就猕猴桃的得名做了解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猕猴桃是上天的厚赐,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似乎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世界上有三大果树原生地,除了南欧以外,其他两处便是我国的华北和华南。桃、李、梨、柿、枣等,是我国最早培育的果树品种。而猕猴桃却似乎不入国人法眼,始终只是荒山野果,至多视为可供观赏的庭院种植,即使说到可食,也只是猕猴可食。
1904年,新西兰有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女教师来到中国。她是来探望在中国传教的妹妹的。她对猕猴桃大感兴趣,临别时带回了一包种子,后来长成了三株猕猴桃,在新西兰广为传播。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精心培育,猕猴桃脱胎换骨。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新西兰的“奇异果”走向世界,迅速垄断了国际市场。
奇异果的成功,离不开栽培技术,也离不开市场智慧。奇异果的取名便可见一斑。猕猴桃在新西兰结出第一批果实时,新西兰人称之为“中国醋栗”。这可能和当时的口感有关。这样的名称当然很难走向世界。后来曾发起征名活动,最后定名为“kiwi fruit”,我国译为“奇异果”。“kiwi”其实是新西兰国鸟的名称。这种鸟是世界三大奇鸟之一,把猕猴桃称为“kiwi果”,借助“kiwi”的世界知名度,奇异果迅速驰名全世界。
(《咬文嚼字》2017年第3期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郝铭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