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16日 星期四

    心理健康

    应重视产妇心理建设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16日   04 版)

        近年来,由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悲剧,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仍未得到公众的足够关注。不少患产后抑郁症的新晋妈妈,只靠“硬撑”度过病程。

     

        案例

     

        两年前,孙敏(化名)的孩子呱呱落地。然而孩子给孙敏一家人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突如其来的苦涩,“阴云笼罩,黑压压的气氛,在家里持续了一年多”。

     

        首当其冲的是焦虑不安,睡觉怕压到孩子,醒着又担心月嫂不尽职,“感觉没有一分钟能合眼,就算睡着,也会突然惊醒。那么多负面情绪一股脑都出来了。”24小时连轴转的育儿生活,让孙敏的精力迅速耗竭,也让她的情绪在失落与激动之间来回反复。带娃的辛苦,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乃至于未来的生活:“刚带孩子一个月都那么难,今后还有几十年,觉得日子很难过下去。”

     

        更让孙敏意志消沉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刚说几句,他们就说我想太多。我心情无比低落,家人却认为我是矫情”。心情最糟的时候,孙敏第一次想到了死,“好在理智还是把我拽了回来”。

     

        “比较幸运的是,家人和我去看了医生,听到的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产后抑郁症。”

     

        探究

     

        经过数次心理咨询后,孙敏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然而在现实中,更多产后抑郁症患者选择在家“硬扛”,乃至于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我们往往忽视妈妈的需求,来咨询的也常是产妇不正常的状态已经影响到孩子,家里才重视。”资深心理咨询师沈荟馨介绍,产后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产妇内分泌环境迅速变化,社会角色转变,均会对产妇的心理产生影响。

     

        医学统计显示,产后抑郁常出现在产后6周内,随着产妇体内激素水平的逐渐恢复,抑郁症状有可能自行消失,但仍有部分产妇深陷其中。“产妇自我觉察较低,家人需要注意细节。例如产妇出现一些平时没有的情绪状态,情绪烦躁或是低落,觉得自己很糟糕等,都应及时干预。”

     

        沈荟馨坦言,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也让产后抑郁症有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孩子的性别偏好、照顾孩子的责任分配与婆媳关系等,都会对产妇造成更大的压力:“我们总说做妈妈要坚强,‘为母则刚’,但产妇并不是超人。产妇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我们还在说‘你得为了孩子’,忽略了产妇也会生病,也会脆弱。”

     

        破解

     

        “虽然产后抑郁症有生理因素,但产妇的心理问题,并非都是产后才出现的。只不过我们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矛盾、女性平时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等,在产后最脆弱的时候都爆发出来了。”沈荟馨表示,“我们建议从孕后20周就开始心理建设。”国内外研究证明,提前进行心理建设,能有效预防孕期、孕后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没有提前的重视和准备,发现问题再临时抱佛脚,效果肯定会差很多。

     

        (《北京晚报》2.28 吴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