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中国“喀秋莎”收到俄罗斯“家书”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14日   02 版)
    尼娜展示自己写的祝福和谢意的贺卡

        3月8日,对于久居山东省淄博市的俄罗斯裔老奶奶尼娜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离乡84年后,这位被称为中国“喀秋莎”的老人,第一次收到了来自故乡沃洛格达州的“家书”。

     

        万里来信

     

        春节前夕,新华社报道了尼娜在华生活84年的传奇故事,在老人的俄罗斯故乡沃洛格达州引发反响。当地几所中小学的孩子们主动给尼娜写信,连同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夫申尼科夫的慰问信一起,通过新华社寄往中国。

     

        “我们知道,与您当面交流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也许您能时不时回忆起俄罗斯的故乡。”凝神听着翻译朗读俄罗斯孩子们的来信,老人蓝绿色的眼睛里泛起晶莹的泪花。

     

        “离开故乡这么久,村庄的样子都不记得了。”尼娜感慨地说。老人一连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在那遥远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犹未尽。

     

        一世情缘

     

        “我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在苏联做生意时与母亲相恋结婚的。我从小出生在苏联,7岁时跟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从此以后,尼娜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

     

        17岁那年,尼娜嫁给了中国军人刘春书。这一年,尼娜正式拥有了中文名——刘墨兰,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

     

        27岁时,尼娜随丈夫回到淄博的漫泗河村,一直生活至今。在漫泗河村,尼娜和丈夫的生活简单而又快乐。夫妻两人“没吵过一回嘴,没打过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刘春书当过村里的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有时候还会教她读诗。儿媳王文凤说:“公公非常有风度,性格稳重,脾气好,从不说重话和气话。他每天从村里上班或干农活回到家,就做好饭等婆婆和孩子回来。”尼娜喜欢唱歌,刘春书就专门买来一把琴,两人你弹我唱,无比恩爱。

     

        后来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还十分稀罕。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为贴补家用,当时快60岁的尼娜四处找活,砸石头、托砖胚、缝衣服、推鸡粪。“推一车350斤,能挣3块5毛钱。”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日子虽艰难,但坚强的尼娜为了家人挺了过来。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时光荏苒,84年过去,他乡已是故乡,而故乡则已成为遥远的他乡。

     

        (《新华每日电讯》3.9 邓卫华  刘恺 袁军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