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嘉兴闹市区,一栋不起眼的商业大楼的一角。在这栋9层楼房里,驻扎着不下10家各种名号的保健品公司,天天组织“开会”。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挤着将近200名老人,年龄多在70岁以上。
在这座富庶的东南小城,“银发生意”如火如荼,成为中国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浪潮的缩影。
开会
74岁的管英东生前和大多数来这里的老人一样,她在不同的公司登记自己的信息,积极地来“开会”,参加旅游团,购买吃不完的保健品。
2016年10月,在一个新开张的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旅游途中,管英东突发脑溢血摔了一跤,最后在堆满保健品的家中去世。
管英东的死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水面,波纹迅速荡开,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穿梭在这栋大楼的老年人依然络绎不绝。
管英东住在嘉兴市百花新村,不足80平方米的昏暗屋子里堆满保健品,没有下脚的地方。她和丈夫以及30岁出头的残疾女儿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每个月共7600元的退休工资。这4年来她购买保健品至少花了30万元,多张银行卡里只剩下5元余额。
李君(化名)至今仍无法理解向来节省的母亲为什么会迷上保健品,“我妈妈原来是一分钱掰成几瓣花的人”。
噩梦是从4年前开始的。2012年,患有糖尿病的管英东在社区卫生站检查出血压偏高。为了省钱,她不肯去医院检查,也不肯买降压药。一天,管英东夫妇在小区门口遇到了正在推荐保健品的“小宋”。李君回忆,“短头发,20来岁,嘴很甜”的小宋扶着管英东到家里,不停地推荐:“阿姨我这个东西,就是治您这个高血压的。”一来二去,管英东成为了保健品推销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李君常常下班回家见不到母亲的人影,一问才知她又“去开会了”。
上班
管英东对保健品的痴迷近乎疯狂,李君于是去了母亲生前常去的保健品大楼。大楼“大隐隐于市”,坐落在嘉兴市最为繁华的街道。老人们三三两两地从侧门进入大楼,自称是“来开会的”。
旅游和“会销”,都是保健品的推销方式。会销就是瞄准“有钱的”“有病的”和“保健意识高的”老人,采用“出去旅游体检,听课买药”的形式进行“洗脑”的过程。
“最初来开会就是为了拿免费的鸡蛋。”李君回忆,母亲每周至少3天去不同的保健品公司,“就像上班一样”。她也曾陪着母亲听过课,甚至和其他老人一起被邀请去吃过“年夜饭”。有时,是一大袋抽纸、洗衣粉、大米……“我们就过来玩玩,钞票也不拿出来的”。最终,这种“免费送礼”慢慢地变成“优惠券”,直到最后变成一盒盒保健品。
上课
“养生大楼”里有很多“南京专家”,他们很会调动气氛。“1分钟你能鼓掌多少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在混浊的空气下,老人开始昏昏欲睡,“专家”此刻放弃了道德故事和哲理寓言,带领大家鼓掌。会场里的销售人员一边自己鼓掌,一边鼓动身边老人,活力重新回到人群中。4个小时过去,保健课的尾声是送礼环节的开始,激昂的音乐响起。
嘈杂声中,工作人员掏出一把“vip卡”,宣称可以在次日兑换100元奖品,而今天“买一张只需10元”。因“数量有限”,人群开始骚动。在《感恩的心》音乐声中,和蔼可亲的“专家”与每一位老人一边握手,一边用温柔的声音说:“谢谢,谢谢你们来到这里。”而门外几位身体硬朗的老人,领完奖品后从6楼往下走,一层一层地去敲公司的门,询问有没有礼品。一些老太太还在互相交换信息:“明天是六楼开会,今天是五楼开会。”
管英东过世后,丈夫在家整理遗物,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推销员还称号码是“国家卫生部”给的。生气的丈夫“砰”地一声挂断,愤怒地说:“人都死了,骗子还打来电话!”
(《中国青年报》1.1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