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19日   03 版)

        □萧功秦

     

        最近,带鲤鱼的男孩在网络上成了好玩的“异类”(见本报3782期)。但笑过之后我们得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这个男孩好玩。是不是我们太缺少这种特立独行,才显得与众不同尤为可贵?

     

        当下中国人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被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的一天,我的一个发了小财的初中同学请同学们吃饭,在开往一家大饭店的出租车上,他突然大发感叹,说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笔者本人,因为笔者现在还在拼命读书。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读历史书又能赚多少钱?对此我一时语塞。我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对他的想法提出反驳,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不同的生活价值态度问题。

     

        再有一个例子是,去年七月我在旧金山硅谷参加了一个中国新侨民举办的家庭聚会。我满以为这些旅居海外的朋友会问我一些有关家乡的话题。然而在整个聚会中,人们谈的只是各自如何赚钱,刚买不久的房子又涨价了,附近什么地方的托儿所最便宜等等。

     

        回来的路上,我询问带我来参加聚会的朋友,这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说,“这里大多数中国人的圈子谈的都是这些。不谈这些,他们还有什么可谈的?”

     

        事实上,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乃是创造之母。而有没有这种多元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有没有对生活本身的富于诗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丰度与深度,决定这个民族对人类的文明是否能提供更多的具有原创性的东西。

     

        @豆瓣网

     

        网友说

     

        @客旅旅:社会人是从众的也是不愿从众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就和你穿衣服不愿和别人撞衫一样。但人都是有惰性的,而精神追求开始可能都会有些辛苦,碍于种种这些,就随了大流。我觉得坚持下来的人也不必烦恼,因为你自可享受你的快乐,就好像你穿了一件限量版的衣服,你自有不为人知的优越感。

     

        @作死达人:在当下,特立独行会被看作异类,而中国人又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从成长环境来看,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十分重要,所以人们会依照外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渐渐被同化甚至连追求都一样,缺乏个性。

     

        @马丹:在国人的传统教育观念里,我们往往喜欢强调一致性。在语文考试中,连阅读理解题的标准答案也要孩子回答得分毫不差才能得分。共性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能保护和鼓励个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