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青年文化去哪儿了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17日   03 版)

        □周志强

     

        “00后”最大的快17岁了,最小的6岁。他们都是“非常6+1”,即4个老人+一对夫妇+1个宝贝。腾讯报告显示:很多学生为了避开父母坚持用QQ,因为父母多数用微信,又不想把父母拉黑,所以只有各玩各的,他们通常会到微信上领个红包就闪了。“00后”上网主要是为社交,热衷兴趣圈子,发布心情日常与自拍。

     

        作为独生子女,“00后”通过加入圈子可以很快地找到组织、得到归属感。二次元圈、追番、Cosplay等网络潮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语言。就像郭敬明说“我和韩寒都代表不了80后”一样,越往后人群越分裂。未来,如何团结中国人可真成了个问题。所以,“00后”不拉黑父母就算不错了,这至少表明他还与你“在一起”。

     

        那么,御宅一族、同人小说、治愈系、小清新等逐渐主流化的青春文化会是“00后”的青年文化吗?

     

        在这里,我把“青年文化”和“青春文化”区分开来,是因为,就中国当前大众文化的青春化而言,青春文化与青年文化具有深刻差别。“青年”不是一个仅仅与年龄和心智相关的概念,它还牵涉到身份、信念和阶层等。法国历史学家阿利耶斯发现,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对现代意义上的青春期进行划分,没有形成青春、青年的概念,青年人也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参与历史。而恰恰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青年”才诞生了。简单地说,正是特殊的历史使命造就了“青年”这个概念,也正是在改造社会的现代性大变革、工业化大转型的时代,青年才成为历史的主体。

     

        换言之,何谓“青年”?青年乃是200年来人类社会不断追求进步理想、不断进行社会变革的启蒙主义精神的载体,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探索未知、战胜迷信的理性主义精神的载体,更是敢于奋不顾身地反对不公正、抗争腐朽势力的理想主义精神的载体。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青年文化,具有突出的启蒙意义和批判精神。百年来,中国青年人创造的青年文化是整个现代社会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文化的一部分,是鼓励创造新的未来的文化。而今天的青春文化则是一种消费文化。一方面,年轻人依旧激扬青春风采,充满表达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青春风采的表现和表达却限于“宅文化”“幻文化”和“私文化”,不再像此前的青年文化那样是一种外向、反思和批判的文化,而是一种内向和消费的文化。

     

        如果说青年文化指向充满乌托邦精神的激情,青春文化则沉浸在意义丰富的当下瞬间;青年文化充满了对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警惕,而青春文化则是消费文化的后果,也是其核心内容。简言之,青年文化的关键词是“理想”,青春文化的关键词是“欲望”。

     

        现实已然如此,理想主义的热情如何在消费主义背景下的青春文化中绽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年轻父母们懂一点二次元文化或许是撬开他们成熟又幼稚心理的法门。

     

        @凤凰号 澎湃新闻

     

        网友说

     

        @关山: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的朋友圈里,却看不到你的一条信息。

     

        @周刚:(被女儿拉黑名单)我当时还伤心了一会,不过想想00后有自己的圈子,可能不愿意被父母看到。

     

        @刘正华:当下子女在朋友圈拉黑父母是普遍现象,因为两代人的鸿沟很难填平。子女不想把自己不乖不堪的一面呈现在父母面前,父母也不理解子女为什么要把那些无聊、不上台面的东西发来发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