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金钱奖励不能激发创造力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17日   07 版)

        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敦克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小纸盒里装了三样东西——蜡烛、火柴和图钉,要求把蜡烛粘在墙上而点燃时融化的蜡不滴在墙上或者地上。这个实验并不是太难,稍微需要一些创意,就是把纸盒子用图钉先钉在墙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纸盒里点着就行。大部分应试者尝试几次后就能发现正确的方法。

        后来,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山姆·格鲁克贝格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引进了物质刺激的方法。他把接受测试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只是告诉他们看谁最快找到答案,没有说任何奖励;对第二组则告诉他们,最快的前25%的同学将得到5美元,第一名将获得20美元的奖励,这在当年,对于穷学生来说算是一笔大钱。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第二组同学找到答案的平均时间比第一组的同学竟多用了3分半钟。

        这一实验结果让美国企业界管理人士大为震惊。此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丹·阿瑞里发现,奖励只对机械性的游戏有正面效果,而对需创造力的游戏则正好起到反作用。

        美国专门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丹·平克认为,有三种因素构成人们创造力的内在动力:自觉意识、完美追求和理想主义。自觉意识就是发自内心想做某一件事,完美追求就是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愿望,理想主义就是超越个人功利目的的精神追求。

        在美国,凡是需要创造力的地方,不论是大学、企业还是研究机构,他们都实行这样一种策略,给雇员足够的年薪,让他们生活无忧,然后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羊城晚报1.11 石毓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