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启示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17日   03 版)

        □何裕民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河内希尔顿战俘营里,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与此同时,关在同一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将军年轻,身体状态也好得多,却大批地死亡了。

        美国学者吉姆·柯林斯听说这一情况后去采访将军,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着出去见到家人,这个愿望一直支撑着我。”吉姆不解地问:“那些死去的人,应该也和您一样的渴望呀?”斯托克代尔遗憾地答:“他们过于乐观了,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节日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吉姆后来提炼出了管理学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

        我在肿瘤临床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绝望,放弃治疗的病人往往不久于人世,他们倒不一定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机,人在万念俱灰时是无药可救的。而特别认真,特别想康复,天天盯着指标看,天天扳指头盼康复的人,却也生命不长,因为他们始终处在对康复的焦躁之中,虽然目标是对的,但过程和方式是错的,医学把这种状态称为“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就是持续的长期的情绪紧张焦虑,这个焦虑的目标可能是正确的,就是一定要活下去,要战胜疾病,但是,正确的目标不能期待迅速达成,这个过分的要求会成为一个心结,这个心结可以使内在机能失调,免疫机能下降,癌症转移、复发乃至死亡就是在免疫力减低的基础上发生的,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好的目标和理想,却导致了坏的结局。

        古往今来的长寿者,没有一个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一定要长寿”的目标的,相反,他们可能过得很洒脱随意,长寿恰恰是这种轻松生活的意外结果。

        @新浪博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