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消极应战。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的政治、财政、军备,无法与已经现代化了的日本抗衡,中国只能暂时隐忍。但隐忍并不意味着投降,国民政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开始布置国防工程,并将一部分工厂向内陆迁徙,加强对经济资源的调查和管控。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通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政策,提出通过抗战“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在东北组织了磐石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
除国共两党外,其他中间党派抗日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大公报》《申报》等媒体纷纷发声,批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提出抗日要求。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事实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更具体的意义是指中国全面——各阶级、政党、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抗战,这也是抗战结束后经过共识形成的一个名词。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也是基于此,史学界才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新京报》1.11 周山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