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河南汉墓遭破坏调查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05日   01 版)

        近日,河南省汝州市百余座汉墓遭房地产开发破坏,引起社会关注。

     

        2015年,汝州市决定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建设综合性文化广场。2016年5月底到6月初,在项目施工期间,在规划的文化广场中心地带,发现百余座汉墓。报告显示,此墓为汉代一处较大规模的墓地,三座、四座墓相连的墓葬形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其少见。

     

        然而,就在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院的专家正在设计汉墓群就地保护方案时,11月25日晚,百余名有组织的人员进入工地,锁上大门。随后5天,施工队将考古发掘后的所有墓葬坑夷为平地。项目开发商声称:“这考古不就跟迁坟一个样嘛,文物都发掘走了,我不就可以把墓坑给平了嘛?”

     

        据了解,10月10日,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曾组织召开项目建设与汉墓保护听证会。听证会纪要显示:会议认为,要以文化广场建设为重点,兼顾汉墓保护,而汉墓空穴不宜现场保留。

     

        此次听证会召开时间不仅早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完成保护报告的时间,且参会人员除汝州市领导外,有老干部代表、部分市人大代表等,唯独缺少相关文物专家。

     

        商业开发强势,文物保护弱势,是当下一些地方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化广场是当地力推的重点工程。恰恰是这种“来头不小”的架势,使得一线施工单位敢于挑战文保单位的权威。

     

        在汝州汉墓遭破坏一案中,始作俑者在被罚款40万元之后,至今没有再被深入追究。诚如相关专家所介绍的:“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故意或过失损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要追究当事者的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很少有被追究刑责的,往往罚款了事。”对于破坏文物行为的轻罚,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潜规则。

     

        (新华社《光明日报》2016.12.26 2017.1.3  冯大鹏 然玉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