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失原稿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在美国被发现英文原始译稿。《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36章,共十万七千多字,经由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回译,将重见天日,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全文刊载。
赵武平说,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老舍英文译者浦爱德的档案中,不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还包括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全稿。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舍先生画的草图、人物分析等,都保持着原貌。赵武平还将他发现的英文原译稿和英文出版稿进行了对读。他发现未被肢解的英译第三部《饥荒》原始内容比出版后的英文版(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
《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透露说,关于《饥荒》1至20章的内容,赵武平也撰写了梗概。
“老舍先生不跟你啰嗦,关于北平民生方面的几个细节描写,就让你吃惊。”钟红明“剧透”说,老北京人做买卖是最讲规矩的,可是抗战胜利前夕,饥荒来了,居住在小羊圈的日本人最先开始连抢带偷。肉铺没有肉卖,更怕人连生肉都抢,好不容易有肉可卖的时候,掌柜的就晚上把肉切块包好,放在鞋盒子里,卖肉的时候先收钱再取出来。卖烧饼的筐子也加上盖子,还上锁,买主交了钱,他们再小心地开锁拿饼。环境逼得把人人都当成贼来防。祁瑞宣买了两个烧饼,一个极瘦的人将烧饼抢了去,要是搁在以前他不会追,但在非常时期,他拔腿就追赶而去。那个极瘦的人跑不动了,面朝着墙壁站着。原来是熟人……
小羊圈胡同的故事,浓缩了众生相,而且画面经典,有的今天读来也觉得视角独特,比如抗战胜利了,那位一直反战的日本人,迎面遇到中国人时,又是怎样的反应,现在很多时候作家写东西是一边倒的,直奔主题,层次不够丰富。但老舍先生对人的理解,看起来非常朴素。
(《北京日报》11.24 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