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继承者们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22日   08 版)
    王小莉负责公司企划,正在一旁为父亲拍照。

        “创二代”接班,不仅是单个家族企业面临的问题,且事关经济转型升级。

     

        8岁的王砚儒刚从瑞士回国休假,在公司里问爷爷:哪里给我坐?爷爷王伟强让他自己挑。他在2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内“巡视”了一番,指着董事长办公室说:“这里比较合适。”王伟强满脸笑容。

     

        62岁的无锡人王伟强,儿女都在自己创立于无锡的公司工作。在“创二代”接班这件事上,他家的孩子就是企业家朋友圈里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

     

        公开数据显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一代,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或60年代,这样的家族企业目前进入接班换代的高峰期。而根据今年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创二代”的接班意愿仅有43%。

     

        记者采访了诸多“创二代”。有些在大学毕业后就自己求职,家里也没正式讨论过接班问题;有些虽在父辈的企业工作,但并不感兴趣,加上父辈从事的传统行业这几年遭遇发展瓶颈,不少人正在尝试做一些和文化、消费相关的行业。

     

        父与子

     

        “董事长。”36岁的王钦民站在办公室门口,这样称呼父亲王伟强。按照父亲眼神的示意,他找了位子坐下,彬彬有礼。

     

        甚至在家里,王钦民都更习惯称呼父亲“董事长”。从18岁开始,他就在澳洲学习的间隙从事牛油国际贸易,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习惯以职场的思维与父亲交流。

     

        62岁的王伟强是伽力森主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企业的黄油制品在过去的7年里稳居中国黄油制品出口总量第一。但他更引人共鸣的身份是原无锡中萃公司总经理。雪菜味的中萃方便面如今只在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他则用30年坚持做一碗面,至今。

     

        培养儿子继承企业,是王伟强在王钦民8岁时就开始花的心思。那时牛奶供应紧张,王伟强要求厂里搞豆奶,选择了无锡53个人口密集处做经销点。他经常带着儿子去离家近的那家店帮忙,发现儿子做事非常细心,帮忙插吸管,和叔叔阿姨闲谈,有做生意的潜质。当时王伟强为了让儿子努力读书,经常跟他开玩笑说“中萃流水线上永远缺一名搬运工”,儿子则是一声“哎呀”,让老爸不要再说下去。

     

        王钦民15岁那年,王伟强问儿子,愿不愿意出去?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无锡,出国留学并不多,尤其是初中就去国外。王钦民完全没概念,他只是从父亲的语气中判断,留学似乎是件好事,那就去。

     

        1995年,父亲把家里资产变现了50万元,送儿子去澳洲。那会儿还没有上海到悉尼的直飞航班,得在香港转机。上海飞香港,父子都很轻松,但从香港到悉尼那段漫长的飞行中,父亲流泪了,说:爸爸也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我的心是好的。王钦民至今记得父亲的话:“家里的钱都给你了,你要用功念书,抓紧读完课程;送你出去学本领,要回来建设祖国,你还肩负着振兴老王家的重任……”

     

        临近毕业,回国还是留在澳洲?“我的最大特点是比中国人了解外国人,比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和父亲分析完后,王钦民决定回国。

     

        2002年底,尽管王家已经有些生意积累,父子仍重新开始,创办了伽力森。王钦民的头衔,从一开始的执行总经理,变为现今的总经理,他自嘲是“年轻老干部”。

     

        男女有别

     

        傍晚,王钦民家的客厅里,8岁的儿子王砚儒说起伽力森时是“我们伽力森”,而9岁的女儿王砚藜的表述是“你们伽力森”。记者好奇,这家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怪,“他们从来如此”。

     

        忍不住问王砚藜,伽力森不是你的吗?她想了想说:“妈妈不是也没有在外公的企业里工作吗?”

     

        浙商研究专家周锡冰所著《中国家族企业为什么交不了班》一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创始人的“家文化”观念,提及“立长不立次,立男不立女”根深蒂固。

     

        大多数家族企业都选择“子承父业”式的接班模式。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有的企业家只有一个孩子。生儿子的家庭往往想着发扬光大,即便是行业不景气,也会试图另寻门路;但在生女儿的家庭,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家族企业不景气,就会想办法平稳结束。

     

        王伟强也是如此。他会强调,女儿和儿子不一样,尽管女儿也出国留学,也打理家族业务。

     

        王小莉17岁到澳洲读高中,每个寒暑假都会回家里的公司实习,熟悉各种岗位。第一年暑假,是帮财务发工资,办公室外面的工人排着队,王小莉被要求数钱,数错一张钱就重新来过,“当时好紧张”。后来跟着父亲做翻译,跟着哥哥去国外参加展会。

     

        起初,王小莉难以理解父亲,“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去玩,就我不可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年暑假回国,父亲让王小莉陪着去马来西亚,但飞抵后就直奔客户的生产基地,谈完事情又立即乘车返回机场,买最早一班的机票回公司。“真的是脚都没怎么沾地,人就回来了,只隔着窗户看了街景。”

     

        后来王小莉逐渐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因为父亲的口头禅是“以后有的是机会玩”。王小莉跟哥哥去迪拜开展会,3天展会,腿都站肿了,结束后立即回澳洲读书。

     

        临近毕业时,王小莉和父亲商量,是不是让自己去500强的大公司试试?但父亲的意见是,到大公司都要从基层做起,兜兜转转两三年,很可能还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回到家里,只要用心,就能学到更多”。

     

        王小莉今年年初刚在美国注册结婚的另一半,也有家族企业,属于教育培训行业。她觉得,未来自己很可能像嫂嫂一样帮助另一半打理事业。

     

        争议总是难免的

     

        每周一早上8时,是老王总(王伟强)和小王总(王钦民)从无锡运河东路办公室出发去泰州兴化的时间。

     

        向江苏北部行驶2小时车程,到达占地330亩的新厂址。这是大多数的无锡企业家并不会轻易做出的选择,因为兴化的生活配套程度和无锡有不小差距。

     

        也因此,当老王总做出在兴化买地扩建厂房的决定时,小王总有疑虑,同样是“创一代”的老王总的亲家也不理解,“生活条件挺好了,何必去那边吃那样的苦?”但王伟强觉得必须这么做。“这么大的一块地,意味着企业的更大可能性。”

     

        位于兴化的厂房,分奶油加工车间和面条加工车间。除了6万平方米的厂房,还有大片田地将承包给合作社种植胡萝卜、洋葱等蔬菜,旁边的小河里养了鱼虾。未来,这些收成经过加工将作为面条的配菜销售,而面条的生产过程将发展为工业旅游。

     

        家人间有个微信群叫“血脉相连群”。王钦民现在和父亲完全没有“冲突”,但他直言,这是“激战”5年后才豁然领悟。

     

        比如,王伟强看好国内的冷冻面市场,用3年时间花了3700万元研制无添加剂的冷冻面,那段时间公司的花费全靠奶油项目支持。作为总经理的王钦民,出于公司运转考虑一再提醒董事长成本问题,但王伟强坚持要“做一碗孙子能吃的面”。王钦民悬着的心,直到通过迪士尼官方招标才放下,因为迪士尼那条“不含任何添加剂”的要求就为他们扫清了竞争者。

     

        现在的王钦民强调一点,在任何一个家族企业,如果儿子连父亲都没法合作,怎么可能领导好其他人?因为,“父亲对儿子是最不设防的”。

     

        而随着和更多“创二代”交流,王钦民慢慢觉得,做企业要靠情商,看多少人愿意和你合作,父亲恰恰可以磨掉二代身上的“刺”。

     

        (《解放日报》9.11 谢飞君 张嘉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