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韬奋精神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22日   03 版)
    邹韬奋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韬奋精神,曾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鲜艳旗帜。日前,邹韬奋之女邹嘉骊,这位86岁的老人,用半辈子时间整理父亲遗著,出版《韬奋全集》。在文字中,她更深地理解了韬奋精神。

     

        出版家

     

        时光倒流至1926年,那是邹韬奋生命中重要的一年。

     

        这年元旦,31岁的他与沈粹缜完婚;10月,接手主编发行量为2800份的《生活》周刊。仅仅过了两年,原本不起眼的《生活》周刊,发行量达到了4万份;到了193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5万份,创下了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邹韬奋创造的神话,不止这一个。他一生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所有报刊几乎都是销量冠军;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

     

        邹嘉骊对此的解读是,大众立场是作为出版人和媒体人的父亲一生坚持的立场。“竭诚为读者服务”,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

     

        为大众,首要的便是为大众说话,说大众的话。对于父亲的出版主张,邹嘉骊烂熟于胸:“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要使两三千字的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抵得过别人两三万字作品。”“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不是白费的。”

     

        除了内容为大众,邹韬奋更广为人知的“为大众”,是认真回复读者来信。

     

        开始的时候,邹韬奋一个人拆信、选登、答复,不以为苦,反乐在其中,有的回信写到两三千字长。他自述答复读者来信时“热情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也不肯马虎”。曾有人统计,10多年里邹韬奋给读者的亲笔回信有4万多封,是古今中外的编辑家们罕有做到的。

     

        爱国者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邹韬奋就大声疾呼,在《生活》周刊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揭露其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周刊第一期,邹韬奋悲愤地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知是血是泪!”

     

        在持续不断用笔“发声”的同时,邹韬奋做了三件轰动全国的事。

     

        第一件是为支援奋勇抗日的东北军马占山部组织捐款。

     

        “九一八”事变后,驻守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向全国通电宣誓力抗死守。邹韬奋决定由周刊发起,组织全国性捐款活动,支援马占山部抗日。这一义举,轰动全国,未出一月,就收到捐款12万余元,杂志社门口挤满了男女老幼。“往往有卖菜的小贩和挑担的村夫,在柜台上伸手交着几只角子或几块大洋。”

     

        第二件是筹办“生活伤病医院”。

     

        在淞沪“一·二八”抗战中,邹韬奋看到医院缺少床位、人手和医药,很多伤员只能躺在过道里,他决心筹办伤兵医院。

     

        如捐款一样,民众是邹韬奋的靠山。过去50多年之后,曾有一位被医院录用的护士回忆:“那天光报考的就有六七百人……都是年轻人。”

     

        第三件是援助“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爱国学生。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掀起抗日救国运动。运动发生后,远在上海的《大众生活》周刊成为全国最为及时给予热烈支持和大力宣传的杂志。除了在周刊上连续发表报道和评论,邹韬奋还做出了谁都没想到的决定:每期寄送北平学生联合会数千份刊物,由他们出售,收入留给学联。

     

        发声与做事,给邹韬奋带来的是不断地被迫流亡。在“七君子”获释出狱后的群众欢迎会上,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

     

        真勇士

     

        邹韬奋去世时,邹嘉骊只有14岁。那是1944年7月24日的清晨,邹韬奋已经说不出话了。“爸爸的胸脯急促地上下起伏,似乎想说什么。妈妈就给了爸爸一支笔和一本练习本,爸爸颤抖着写下三个不成形的字:不要怕。”

     

        他不怕权威。当曾经声气相投的胡适,在国难当头之际,竟然一再主张温和冷静不抵抗时,邹韬奋连续发表决然不同的看法进行批驳。胡适当时已是在思想界、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邹韬奋与这样一位大人物直接对立,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他不怕权贵。1932年1月,蒋介石心腹胡宗南用小汽车把邹韬奋接去谈抗日问题和《生活》周刊的社会主张问题。此举背后的恩威并施,明眼人都看得明白,邹韬奋却斩钉截铁地说:“只拥护抗日的政府。不论从哪一天起,只要政府公开抗日,我们便一定拥护,在政府没有公开抗日之前,我们便没有办法拥护。”一个文弱书生竟敢和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激辩四小时,胡宗南始料未及,临别时,他板着脸说:“请先生好自为之。”

     

        随“好自为之”而来的,是《大众生活》周刊被查封。在《大众生活》的最后一期上,邹韬奋发表声明:“我绝不消极,绝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心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大目标继续迈进。”

     

        邹韬奋曾在鲁迅公祭大会上发表简短演讲,他说:“我愿意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这句话,用来形容他自己,也是何其贴切。

     

        (《解放日报》11.11 顾学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