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节奏感差可能缘于天生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5日   07 版)

        唱歌跳舞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节奏,就是有节拍的律动,好像有规律地脉搏跳动。可以说节奏感人人都有,反映在生理结构上,就是当外部环境输入有节奏的刺激时,大脑对其进行的反应,科学家将这个反应机制称为神经夹带。

        当音乐声进入大脑、有节奏的刺激产生时,神经夹带就会发生,它会引起大脑同步周期活动。这种周期活动又与外界有节奏的刺激两相呼应,它就能长久持续下去。另一方面看,当周期活动形成,大脑同时也“期待”有节奏的刺激继续进行。

        这样,神经夹带就实现了它的功能。它把外界所输入有节奏的信息处理后,再把它通过神经传导,在合适的时间(节奏间隔),送到合适的地方(肌肉运动)。这就意味着当音乐响起,神经夹带能预测到下一个节拍出现的时间,使人的动作与节拍吻合。

        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感觉到它!借助脑电描记技术(EEG),科学家以两种不同节奏作为刺激物,检测神经夹带联结强度与节奏感的关系。第一种是有规律的节拍,能发出周期性的声音。第二种是一段“剪切”节拍,它发不出周期性声音,有时该有声音的地方被剪切了。

        实验表明,完整有规律的节拍和被剪切的不规律的节拍之间,有些人的反应差异很大,有些人差异很小。反应差异大,说明外界刺激影响了个体感知节奏,差异小说明外界刺激几乎不影响个体感知节奏。

        从另一方面看,有些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感知到节奏,而另一些人则不需要,自己就能主动感知到节奏,换句话说,他能自己孕育节拍。一个人若能自己孕育节拍,就会有很强的节奏感。实验表明,人的节奏感越强,神经夹带联结就越强烈。

        (《百科新说》2016年第20期 智七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