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走不出童年的曹文轩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5日   03 版)
    曹文轩

        “国际安徒生奖”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美誉。2016年8月20日,曹文轩从五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桂冠,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在曹文轩最出名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中,他这样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1954年1月9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当时生活之窘迫,可以从他后来的回忆中一窥踪迹。他在《童年》中写道: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的。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但所谓的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整天喝稀粥,我永远忘不了那稀粥……在曹文轩的笔下,那时的他饥饿到了极点,就连生长发育都停滞了,以至于每每看到比自己个高的人,心中都会涌出深深的自卑感来。

        父亲曹桂生总能给曹文轩带来“好吃”的。曹桂生被村里人称为“故事家”,儿时的曹文轩常趴在父亲的背上,听得如痴如醉,忘却了饥饿。曹文轩听多了就学会了,出得门来给小伙伴讲,竟然有鼻子有眼。读小学时,曹文轩几乎成了“故事大王”。那时候的曹文轩,已经隐隐生出了当大作家的梦想。

        而真正拜师进入文学殿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时,江苏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有干在盐城县文化馆任职,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并辅导青年业余作者。曹文轩很想拜李有干为师,他觉得应该做些事情让李有干注意到自己才行。于是,他沉下心来,一边深入乡间搜集素材,一边埋首案头谋篇布局,终于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并引起了李有干的注意。这一天,曹文轩正在屋里写稿改稿,李有干竟然主动登门了。就这样,曹文轩如愿拜在了李有干的门下。

        1974年,曹文轩的人生再度发生转折。因为文学创作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获得了当年盐城地区唯一一个被推荐上北京大学的机会。在这所中国著名学府里,曹文轩系统地学习了哲学、美学、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儿童心理学,为后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这正是他的作品呈现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

        龙港村是水乡。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只要一提起笔,就要写到水——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避开了儿童文学作品常见的枯涩之态,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舍去龙港再无他地的水乡美景,渗透进了他的性格、他的脾气、他的人生观、他的美学情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

        龙港村民风淳朴,人心向善,难见城镇人的市侩习气,这让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里的邻村看电影,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这话对曹文轩触动很大。后来,他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说,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乡邻们虽然穷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小时候,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娘和大叔大婶见了,就回家翻缸倒袋,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

        这种真善美的人性,总让曹文轩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的善良和朴实,构成了清洁的人性之美,他们心灵里面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主要基调。”

        (《名人传记》2016年第11期 曹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