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童谣,记忆深处的歌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12日   02 版)

        □Ang's

        我不喜欢庐剧,总觉得哼哼哑哑的哭诉起来没完没了。但是,我爱听老人们传唱童谣。在安徽省巢湖市柘皋西北乡采风时偶然听见,发现童谣与庐剧有共通之处,也是百姓对生活的哭诉和怨尤,堪称意外收获。

        例如童谣《车半塘》:“车半塘,留半塘,留把大姐洗衣裳,洗了衣裳没处晾,晾在爹爹拐棍上,爹爹要拄,拉着一戽!”

        它以“车水”起兴,叙述了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勤劳的媳妇辛辛苦苦洗了许多衣服,可是晾晒的地方不够。媳妇灵机一动,把爷爷的拐棍架起来晾衣服。不料爷爷很生气,怪她不懂事,借口出门要用拐棍,伸手就把衣服扫到地上。吟唱这首童谣时,眼前似乎有“爷爷的愠怒”“媳妇的惶恐”以及“旁边孩童的不解”。旧时农村妇女地位低下、媳妇角色难当的情形跃然纸上。

        又如《回娘家》:“一把筷子得得齐,丫头不嫁大山里;嫁到山里路途远,回趟娘家不容易。粗布裹脚细布鞋,摇摇摆摆下山来;大大望见姑娘来,香火烛台点起来;妈妈望见姑娘来,桌子板凳摆起来;嫂子望见姑娘来,啪嗒、啪嗒房门关起来。大大耶、妈妈耶,有老有娘常常走,无老无娘再不来;哪怕你大门长青草,哪怕你后门搭戏台,永远不会来!”

        女儿远嫁山后,难得回娘家一趟。父母难抑思念,时不时抬头远望大山,幻想着女儿回门。这一天,父母突然看见女儿迈着小脚蹒跚在山道上,既疑惑又激动。她为什么来家呢?小两口吵架了?还是想念父母?日子肯定不好过啊!不管怎么样,父母洒扫庭除,以激动的心情接待闺女。可是,嫂子不高兴了,“啪嗒”一声,关了房门,躲进去不见人。姑娘满怀喜悦地回娘家,谁承想嫂子这么不通情理,非常生气。这首以姑子口吻编唱的《回娘家》,活灵活现地描述了“父母思女、嫂子刻薄、姑子愤恨、公婆无奈”,令听者好似身临其境。

        再比如《小大姐,推洋车》:“小大姐,推洋车,一推推到芜湖街,谈谈讲讲,今年不如往常,往常收割三担稻,今年收个小稻包,没的吃,没的烧,白菜梗子炒辣椒,放牛子哎……回来吃元宵,哎哟、哎哟,辣死着。”

        这首童谣虽然像顺口溜,却和白居易的诗一般易懂易读而有深意。农村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百姓生活没有着落,为了全家人能够果腹,媳妇推着小车出外卖小百货。这一走,竟然走到了江南芜湖。行人停留观望或者挑选她的商品时,她总不失时机地讲述外出的缘由、家乡受灾的程度,以期顾客生意成交。

        记录这首童谣时,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凤阳花鼓,“咚咚咚锵、咚咚咚锵,身背花鼓走四方……”旧社会农业生产靠天收,百姓生活困苦无保障,在童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童谣将主人翁的复杂情感真切而简明地表达,既琅琅上口,又情节丰富。而其中夹杂的抱怨、牢骚与隐含的哭诉,显然和本地的庐剧异曲同工。看来,以后不能一味地反对家人听庐剧了。

        @最忆是巢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