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被教育之外的强大力量绑架着,虽然每一次改革的条文读起来都“大气磅礴”,但是细品下来总觉得这“大气”的外表下似乎还藏着一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观察着诸位“看官”的脸色,并做好了时刻调整的准备。
前几天,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其中包括一些修订的内容。对考纲的微调每年都会有,但是今年却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考纲中增加的内容是否太难、是否会加重考生的负担。”很快有专家出来论证:考试所增加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都有涉及,只是以前的考纲中没有,只要学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了正常教学,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这条多年前试图解放孩子的口号,正在成为捆绑教育改革的“枷锁”。
比如“禁奥”,就是为了给小学生减负。奥数不适合所有学生学习,大家都去学的确增加了绝大多数孩子的负担。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公众呼声中,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地打出“禁奥”牌,进而沿着这条思路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和中高考的难度。
结果呢?奥数班依然屹立不倒,而一些适合更高难度学习的孩子的数学才能则被淹没在难度越来越低的考试中。请问:这些孩子的需求难道就可以牺牲吗?
教育研究者或者教育决策者没能始终把教育放在科学的位置上,今天被公众的声音带着跑,明天被所谓的专家带着跑,试图取悦一方必然会惹怒另一方。摒除芜杂的声音,让改革沿着常识出发,才能给教育者真正的公平。
(《中国青年报》10.24 林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