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国学漫谈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7日   03 版)

      □流沙河

      现在的国学,学的是好多已经被历史检验过的、不足以救中国的东西,也没有特别大的害处,只是放在这儿不合适,碍事,没有什么用。我们谈一件事,必须循名责实,先把什么叫国学弄清楚,免得乱说。

      “国学”两个字最初见于《周礼》。“国”是指的“国子”,什么叫国子呢?贵族子弟,贵族子弟就叫国子。那么这些贵族子弟,要给他们办一个学校,他们出来才能继承父业,这是由公家办的,名叫国学。民间办学,古代早就有了,那是私塾。

      最初的国学就是指的专教国子的,除了教经书、计算、战争(就是骑和射)、音乐、体育之外,还要管他们的行为,所以国学里面设有保跟傅,保是保育员,傅就是政治辅导员。除了这些还有老师,因为它是公家办的,培养他们自己的接班人。这个最初就叫国学。

      这个国学的概念使用了很长时间,到了明清两代时,各个县的文庙里面也办的有学,也叫国学。一个月只有两次,你来上课,这里有专门的国学老师,要求你们把上次布置的功课交来,还要交每月一篇的作文。来一天,老师批改作文,给学生讲题目怎么破,八股文怎样写等等。

      我们家是三百年前从苏北泰州乡下迁到四川这边来的,迁来第一代是农民,第二代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继续当农民,还有一个儿子就到县城文庙里面去读了书,取得秀才资格,所以我们家留下的族谱第二代的大儿子底下有“国学”两个字。

      但这是民间,学术界早已经不是这样了。从乾嘉时候起,学术界就已经把小学当成国学,所谓小学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说这个就叫国学。当初将这些提出作为国学,是因为这是任何一个读书人起码的门槛,必须要进这个门槛,读书应该从这里开始。只有取得这三门学科的常识以后,才能够在老师辅导之下去攻读中国古代典籍。我现在研究的这一套,就是国学。

      清朝完了进入民国以后,就把“国学”这个名字废除了。按照胡适说的叫国故,所谓国故就是中国旧有的,经、史、子、集四部全都叫国故。胡适提出整理国故,意思是说我们用现代人的新观点,再用现代的标点符号,把古代的典籍重新加以整理。

      成都有座尊经书院,前身是锦江书院,清末民初尊经书院改成了通省大学堂,不再讲国学了。但民国过了几年以后,就发现这样也有缺陷——进入民国以后,学生学的基本上都是新的学科,这些学科最初也学得很好,但渐渐发现还是要需要专门培育一些老夫子,这些老夫子今后做教师、编辑,专门去处理文言文。

      所以后来就又办了一个四川国学院,就在原来的尊经书院那个地方。我进高中时,那个国学院还办起的,国学院水平低,只相当于高中,初中毕业如果你文言文特别好,就可以去考国学院。国学院那个时候很倒霉,全校只有两百多个学生,因为大家觉得学那些东西没有什么用。而国学院的办学方针也就是这样的:我不要有什么用,我就是要培养一点老夫子,不然今后这些古代典籍断了怎么办?这个国学院是公办的,就是专门培育钻研古文、古代经济的人。《古文辞类纂》《明儒学案》,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的一些学说,这些国学院都讲。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其作用的,比如当今出版社专门出古文的就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现在的国学院,多半和文无关,都是教人的道德、品行、修养。

      像《弟子规》,迄今为止我一句都没有读过,不但我没有读过,跟我同一个时代读书的人也都没有读过。只读“赵钱孙李”,《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叫“三百千千”。我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国文基本都属于文学欣赏,就连抗日战争时期那么艰难,课本里仍然还选有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不要去迷信,说靠那个就可以振兴中华,世界天下一家。我们必须要认同人家的价值观,而且要和国外多文化交流。就像余光中说的要有两个结合:一个做文章、学文化,古今结合,既要学现代的文,也要学古代的文;第二个结合,中外结合,中国的、外国的。这两个结合都非常需要。

      所以真正的出路是往前面走,不是往后面看。因为之前几十年都没有搞过,现在搞得大家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恐怕也是正常状况,如果要这样实验也可以这样实验下去。但是我本人认为这些实验古人都早已经做过了,有些实验在清代末年就做过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历史观念,用不着重新又来一套。

      所谓国学我只谈这一点。

      @凯迪社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