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探索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7日   03 版)

      □曹东勃

      今天的老人过上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能够凸显现代化内涵的生活,他们甚至有条件过上某些科幻片所描摹的那种生活,躺在床上,动动手指,通过操控各类机器就可衣食无忧。然而,他们又似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备感精神上的紧张和焦灼。他们普遍感到孤独,时间箭头不可逆转和行动范围受到限制,使回忆代替了情感的直接体验,沉湎于过去代替了生命的内在驱动力,封闭的自我意识代替了社会化的感知功能。

        “瞎忙”:时间观的悖论

      在青年人看来,老年人的时间观念充满悖论,简直就是“瞎忙”。表面看每日热衷于乘坐免费班车到处“赶场”,奔波于各大超市参加打折促销的活动,悠哉游哉,无所事事的样子,实际上他的时间意识恰恰呈现一种被压缩、被加速的紧张感。

      从青年的角度审视生活,生活是漫无边际的将来;而从老年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老年人在回顾过往的时候,往往感叹生活的短暂,且特别易于回忆其早年经历并给予好的评价。

      这个原因,叔本华曾给过一种解释,人进入青年阶段之后,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会多次、重复地出现,这就将一些起初显得有意义的事情,逐渐削弱甚至丧失其意义。早年、特别是童年的记忆,则可能成为一种迥异于任何阶段的独特生命体验,不断被老年人大脑所提取。因而老年人既陶醉于对早年的追忆,也迷失在当下的风烛残年。

      因此,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的对某一遥远“故土”“田园”的怀念,与其说是一种对空间的怀念,毋宁说是对“戴上”空间面具流逝的时间的感怀。同时,进入老年阶段后,许多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会逐渐弱化,使其面对生活的姿态也从主动而富有创造力转变为被动而失去活力。

        “没用”:历史性的消解

      人的能力的成长总是呈一条抛物线状的,在人慢慢变老的过程中,逐渐表现为“老不中用”,要坦率地承认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社会的文明、文化、知识和财富,是通过“过来人”的培育和教化实现累积增长和代际传承的。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年人正是这种接力棒的传递者,这赋予了年长者一种深厚的历史性积淀。

      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变革和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那种严格遵循长辈规训和教导的思想根基发生了动摇。老年人拥有的许多技艺、才能和经验以及丰富的社会性存储与记忆,因退出生产领域、脱离生活基础而丧失用武之地。对“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追逐使得“旧”经验的持有者——老年人,对自己价值的“贬值”深感无奈与失落。面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不为时代和社会所“重用”,“人心不古”的感慨和抱怨也是可以想见的。

      “复杂”:社会性的沉寂

      老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进程的集大成阶段。按道理说,此时的他们应当有更为旺盛的社会交往需求。但是当下的老年人,在生理上、身体上的衰老感,与作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老年观念的自我确证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冲突。

      他们一方面强烈要求私密空间和个体独立性,一方面又迫切希望“参与社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社区、团体的活动。他们生命的时间箭头与内在的时间意识之间完全错位,表现为对未来生命的畏惧(惧怕于死亡),对以往生命的留恋(陶醉于过去),对当下生命的焦虑(遗失在当下)。

      今天60岁左右的老年人,是新中国大规模扫除文盲运动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一辈老人。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是决定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联合国在《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也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作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行动原则。我们不应简单地从器物层面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而要去倾听与理解老年人内心的焦灼与紧张,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和真实需求。

      @腾讯大家频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