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杰克·伦敦的狼巢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7日   05 版)

      ■方方

      第一次去狼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应邀去美国进行四周的访问,最后一站是旧金山。有一天,翻译把我交给当地义工,由他们陪同我参观旧金山郊外的葡萄园。

      陪我的义工是来自甘肃的一位老师,她的先生是美国人。他领着我们去到一座很老旧的葡萄园作坊,这里几无游人,四处陈旧不堪。美国先生突然说,你是作家,知道杰克·伦敦吗?

      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简直太熟悉了。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开始读杰克·伦敦。无论是《荒野的呼唤》或是《热爱生命》,还有他的《白牙》《马丁伊登》,都曾是我喜爱的作品。杰克·伦敦充满野性和张力的人生,也是我等平庸之辈所羡慕所向往但却做不到的。

      美国先生高兴地说,杰克·伦敦的墓就是附近,你想去看看吗?我大声说,太好了。他还有座狼巢,被烧掉了。美国先生见我知道狼巢,更高兴了。

      依着指示路牌,在林中小路上走了大约十几分钟,我们先到了杰克·伦敦的墓地。没有墓碑,没有坟包,也没有墓志铭,有的只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在雨露风霜下,长着层层苔藓。杰克·伦敦的肉身就埋在这块石头之下,而石头,被一圈业已陈旧的木栅栏围护着。好在杰克·伦敦并不孤独,邻旁便是他儿女的墓地。

      从墓地到狼巢,步行只需三五分钟。尽管已知狼巢建在密林之中,但它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仍然有点心惊。没有料到,它给我的感觉,竟然有些悲壮。四周有参天的大树围绕。被焚过的狼巢,尽管火痕历历,但其轮廓依然清晰,在斑驳的阳光下,一派风光地挺立着。

      狼巢的外墙所用石块呈赭红色,大小不一,交错砌就。据说附近的山谷叫月亮谷,石头都是从那里运来。时光已久,石块表层一如墓地的石头,也生长着些许苔藓,东一片西一片地粘在石墙上。室内已烧毁得完全不成形状,但巨大的浴缸却清晰可见。最显著的是狼巢的烟囱,约有四五个,高耸着,威武而挺拔。纵然已成废墟,但其粗犷而坚定的风格,还保有杰克·伦敦气质,与我脑海中的印记很是吻合。

      狼巢是杰克·伦敦的心血之作。据说花了他好些年的时间,延请名家设计,精心筑就。内部豪华,外观壮丽。但意外的是,在他即将搬入的前两三天,一场大火将它烧毁,至今都没有人说清火灾的缘由。这场火似乎也烧掉了杰克·伦敦的野心和生命。大概三年后,他便去世了。他死时只有四十岁——这该是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离开时,我们都没有说什么。甚至,我连其所在的地名都没有问。

      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我再次去到旧金山,是路过。秋阳下狼巢的样子,不时从脑海浮现,我突然很想再去看看。有同学居住在旧金山,特意带我驱车前往。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旧金山北部的索诺玛县。这一带正是葡萄盛产区域。一百年前,杰克·伦敦在这里买下了一个农场,他试图过一种边耕作种植边写作的生活。狼巢便建筑在他的农场之内。

      当年的农场现已是杰克·伦敦历史公园。这里有一幢石屋。同学介绍说,这是杰克·伦敦纪念馆。房屋是杰克·伦敦去世后,其夫人仿狼巢风格所建造的,新近才开设为纪念馆。

      馆内很清静,墙上挂着杰克·伦敦的照片,柜中陈列着杰克·伦敦的遗物和手稿。虽然触碰不到,但走近它们时,似乎仍然能感觉得到杰克·伦敦的气息。想到这曾是杰克·伦敦亲用之物,亲抚之纸,难免不怦然心动。

      再一次踏上了那条小路。墓地和狼巢与我十多年前看到的完全一样。时间在此,有如凝固。它们仿佛潜伏在这森林之中,不动声色地看春来秋去,人世沧桑。

      有时候,什么也不为,只因为你读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影响过你的人生,于是,就想去看看。而实际上,你看到的可能是一个人生的微缩:你的奋斗,你非常努力的奋斗;你的不放弃,你异常顽强的不放弃,经常就只剩得断垣残壁式的一个结果,留下一块苔痕累累的石头,在夕照下,闪耀光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