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英国私校教育看重什么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0日   03 版)

      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举世闻名,在国内打拼的父母自不用说,即便是海外华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其他族裔能比拟的。

      旅居伦敦十多年。两年前,为了儿子能上更好的小学,我们决定搬家,在伦敦东南部买了“校区房”,只因这旁边有一所质量好的小学。小学是公校,适合我等工薪阶层的华人家庭。

        但求更好

      按理说,一个不错的英国公校小学,不用交学费、一周一次作业、儿子每天高兴得乐呵呵的,应该心满意足。

      怎奈咱们是华人家庭。儿子读完二年级之后,妻子看见儿子所有学科都是优秀,旁边还有建议“Go Deep”(往深里钻)的标注,妻子突然觉得儿子在这公校“吃不饱”啊,得另寻高就。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离家近的当地最好的私校。报考前,我纠结“摆着质量不错且免费的公校不上,硬要考私校,而且还是小学,值得吗?”儿子一考中的,被录取了。对华人家长来说,哪有孩子有能力,家长拖后腿的?即便学费不菲,也咬牙上吧。

      开学第一天的家长会,我们一帮家长就被儿子的班主任领到教室,教室不大,毕竟全班才18个人。

      家长会上,老师画了一张表,将学习的不同阶段从低往高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她把头三个阶段(记忆、理解和运用)画在一个圈里,表示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学校的教育就在这三个阶段停止了,余下的就是不断重复。

      而他们学校更看重的是后三个阶段,即分析、评估和创造,用老师的话来说,是“高级阶段的学习”。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教育,当初老师一再强调要理解后运用,当时觉得能做到这点,就很“牛”了。毕竟,如果能“用”了,不就说明把知识掌握了吗?

      多年海外生活,我也在思考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脱节和差异,也在不断面对“你们中国人考试读书那么厉害,怎么没啥诺贝尔奖得主”的问题。

      的确,掌握知识并非意味着能用知识去创造,创造或许是最高层级的学习,但也是基于独立思考的分析和掌握体系后能进行判断,而这是学习的前三个阶段所没有涉及的。

      中国的题海战术,并非不好,但是仅停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做十题、二十题就掌握了,但如果做上一百题,其提升的效果并非那么明显。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挤压了后半程高级学习阶段的空间。

        好为人师

      孩子都是好为人师的,儿子每每学到新的技能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在我面前展示。有人认为这是不踏实的炫耀,但倘若加以疏导利用,则对孩子学习成长大有裨益。

      也是在那次家长会上,老师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它,你就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于是,老师的建议是让家长在孩子面前装着不懂,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然后要孩子来教你。如果孩子能说明白清楚,就说明他掌握了知识。

      私校校长是个和蔼健谈的人,他说这里的培养把孩子当作“个体”来看待。我以为是官话,直到有一天跟他谈儿子需要坐校车回家的安排时,老校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把儿子上的课外活动课一一告诉我,这让我刮目相看,因为连我自己都没弄清楚儿子哪天报了哪些课外活动。

      儿子一同班同学的老爸几十年前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他跟我说:“放心吧,儿子到十岁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有责任感的小男子汉了。”

      我听了,释然。无论公校私校,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加重要。

      (新浪专栏 @周成刚在路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