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一位大使眼中的非洲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8日   08 版)

        本文作者孙海潮是我国驻中非共和国前大使。非洲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本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位于非洲中部的中非共和国,更是很少有机会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跟随大使,去了解那片神秘的大陆。

     

        非洲之热

     

        说起非洲,便离不开一个“热”字。非洲即为“阳光灼热”之意。北部和南部非洲都是气候宜人的旅游胜地,贯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赤道非洲终年炎夏,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名副其实地当得起这个“热”字。

     

        外交使团应邀出席官方活动,有时要等候个把小时甚或更长时间,总统才会在架着机枪的车队护卫下抵达。外交官和政府部长们西装革履在简易的凉棚下落座,仪式尚未开始,浑身早已被汗水浸透。反观前来助兴的民间乐队,歌手草裙皮鼓,光脚在碎石路上热歌劲舞,身不知倦,脚不知疼,唯见汗水珍珠般滚落到地面。常有仪仗队员或司仪小姐因体力不支倒地,便有人急忙扶或抬到阴凉处歇息。

     

        由于国家连年战乱,十年一次毁灭性政变,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民生极端艰困。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一日一餐便心满意足,两个水果便抵得一顿饭。营养不足却身心健康。使馆与总理府比邻而居,总理和工作人员均没有午餐供应,早晚餐在家里吃,中午基本上不吃饭。

     

        非洲之病

     

        非洲因其既“热”又“潮”而与多种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其他地方业已绝迹的许多疾病,在非洲仍然大行其道且致死率居高不下。

     

        非洲流行最广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当属疟疾。疟疾由带有疟原虫的蚊子传播,难以预防,是常见病,多发病,长发病。为预防疟疾,欧美在非洲人士及驻军长期服用奎宁类药物,但此药极伤脾胃,须与保肝药同服且三个月检查一次肝功。尚处于贫穷阶段的非洲人哪能这般奢侈?疟疾来势凶猛,初发病时每半个小时体温上升半度甚至一度,冷时浑身发抖,热时周身汗透,关节皮肤酸痛,与重感冒无异。非洲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此疾。有人一年会多次染病,有时病情刚有好转就又染病了。老人孕妇孩子等脆弱群体为易感染人群,婴幼儿疟疾病死率为6%-8%。脑疟致死率达60%-70%。时常传来熟知的朋友因患疟疾突然病逝的消息,令人扼腕唏嘘。一次,我邀请过渡政府总理蒂昂盖伊来使馆做客,总理办公厅主任当天下午打来电话,以沉痛的语气告我:总理7岁的孙子因感染急性疟疾去世,难以到使馆赴约,请大使谅解。我顿感悲痛,请他向总理转达哀悼之意。

     

        非洲还在不断出现新的致命性病毒,不时使全人类谈之色变。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威胁的艾滋病毒源自非洲,这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亦是一种新生病毒,病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具体原因和来源地尚不得而知。一般认为,该病毒的产生和传播可能与非洲人生食灵长类动物肉有关,后由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我国最初曾译为“爱滋病”,法国人则直接称之为“爱情之病”,谑讽有人因性爱过滥而罹患此病。

     

        埃博拉烈性出血热病毒1976年出现在刚果(金)埃博拉河沿岸而得名,有的村庄无人幸存。后又顺该河流传播至苏丹境内,在沿河流域大面积流行。2013年底第五次暴发,从几内亚迅速传播至整个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四国成为重灾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感染病例,美国、西欧、加拿大、日本均被波及。世界各国如临大敌,实行严格的边境监测和信息收集,对来自疫区的所有人员先行隔离,观察期间严禁与外界接触。许多非洲国家关闭边境,中断经贸和人员交往,经济活动几近停止,大街上少见人迹。世卫组织把该病毒列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防治埃博拉病毒感染传播成为世界头等大事,各国相继投入大量科研力量攻坚。这场波及全球的病毒歼灭战为时两年余,28637个病例中11315人不治身亡,是二战后人类遭受的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疫病,各国相继投入巨量人力物力与之搏斗,代价高昂,教训惨痛,世界经济因之受到一定影响。

     

        非洲之情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着眼于推动受援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我工作过的中非共和国为例:体育场是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为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大型集会和各项国际赛事提供了理想场所;友谊医院是首都最受欢迎的医院;莱杰饭店是首都最豪华的所在,亦是班吉的一大景观;示范农场为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发展当地农业效果显著;道路桥梁安居工程深受赞誉;水电站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首都电荒;广电和电讯项目保证通讯畅通;找水工程将向村民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在建设博阿利水电站过程中,两名中国技术人员牺牲,与两名牺牲的中非朋友一起,被安葬在高坡上。示范农场场长因疟疾发展成脑疟而终告不治,两名医疗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为中非友谊付出了生命代价。

     

        中国为中非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中国对非洲的疾病防治工作尤其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研究出的青蒿素,不但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数十年来更在疟疾肆虐的非洲成功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自1960年代以来,我国向近7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5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培训了数万医务人员。我国医疗队员诊治疟疾用的就是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效高价廉的青蒿素类药品。这个可以有效防治疟疾的药品,就是上不了药店的货架,难以在市场上流通。何也?西方国家不允许,绝不放弃药品这个利润极大的市场。广受欢迎的青蒿素在国际上市场化尚需时日。

     

        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在第一时间紧急驰援,先后派遣1200名医卫人员赴疫区救护,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和诊疗中心,对当地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4次向13个非洲国家及有关国际机构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防护物资、粮食和现汇资金等人道主义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国内科学家紧急动员,研究攻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率先破解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的机制,受到国际重视和广泛好评。

     

        在这场与新生的致命性病毒的殊死搏斗中,来自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使非洲疫区人民切身感受到,何为慷慨相助,何为患难见真情。

     

        中国与非洲,说“情”说不尽。

     

        (《北京日报》9.13 孙海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