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代人》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遗著。不久前,汤一介先生的夫人——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85岁的乐黛云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为读者开讲“名家新书系列”讲座。讲座中,乐黛云追忆了汤家教书人的家国情怀。
人人会背《哀江南》
汤家的人都会背《哀江南》。《哀江南》是传奇戏曲《桃花扇》的最后一段,讲的是教曲师傅苏昆生在被满清攻占之后重游南京,所见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挑着山花野草去打柴,到了南京城下。南京过去是非常繁华的,可是满清入侵之后,秦淮“八艳”已经香消玉殒,只看到守在古墓旁的高大树木都被烧焦了。
接着,里面写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世的变迁是非常难以预料的,亲眼看到他非常热闹,嘉宾满座,却看到他的楼塌了,国破家亡,一切也都没有了。最后几句唱出的那样的景象,让人非常难受,“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一方面讲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让人一定要坚强起来,一定要看到世事沧桑,不要舍不得放弃个人的东西,而要看到世界的变化,为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尽一份力。《哀江南》这个曲子,其实是把很多散曲放在一起,它成了汤家的传家宝。
汤用彤先生的操守
有人评价汤用彤先生不关心政治,不是很爱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很多日本学者认为,他们对汉学的研究、对孔子的研究,远远超过了中国学者。为此,汤先生写了一本《大林文集》,每一篇都抓住一个日本研究汉学的硬伤展开论述。可见汤老先生是非常爱国的,力所能及地去做他能做的事情。
后来我在中文系教书,也帮汤用彤先生笔录一些他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了两句话:“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就问他,他感到非常奇怪,说你一个中文系的老师,为什么连《诗经》里的话都不知道?我非常惭愧,也很受刺激,认为自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读中国古书。
1961年,汤用彤先生病重。有一天,我单独陪他的时候,他对我说:你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但是你不能沉下去做学问,反而总是在表面上做功夫。我最后送你两个字:“沉潜”,你一定要潜下心来,好好做学问。我永远记得他说的这句话。
必须爱祖国的文化
汤一介后来得了肝癌,最后的5年里,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不会太久了,所以抓紧时间工作。
一是编写《儒藏》。这个工作很难,他联合了200多位学者。《儒藏》要注释,一句话怎么说,有很多种解释的可能。当时大家讨论甚至吵架,最后汤一介都能找到方法把问题解决了。他编写《儒藏》,真的是把命都编写进去了。
二是建立“三智文化书院”。生命最后的5年,汤一介在研究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儒家伦理,怎样才能和中国的企业结合发展起来?他和几百位企业家组织了一个“三智文化书院”,并着手写书,可惜没有完成。
三是成立儒、释、道融合的什刹海书院。当时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汉学家问他一个问题:中国的儒、释、道很不相同,可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呢?他们组织了专题讨论,后来在广化寺成立了一个什刹海书院。每年,书院都会围绕儒、释、道、医四门学科开展讲座,并在中学老师中推广,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
总而言之,汤一介非常热爱祖国的文化,他一辈子都在传播中国文化。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才是有希望的国家。”这是他离世一二十天前说的话。
(《解放日报》10.14 乐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