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时代,“深挖洞”让我莫名兴奋。但大概是怕小学生年纪太小,出了事反而添乱。我和几个同学到老师那儿去“请战”,并未获准。于是我们与防空洞的关系就限于关注最新的进展情况,学校小广播或是黑板报上隔几天就有通报,说又前进了多少米,哪里到哪里又挖通了。我倒是在台上挖过——宣传队反映挖洞的演出,好像很多单位宣传队编的都是一回事,无非是模拟挥镐挖土的动作,到时候后台就用裹了布的鼓棰在鼓上敲出“呼呼”的闷响,这是表示从两边对着挖,听见那边传来的声音了,于是用手套了耳朵倾听,而后就兴奋而更卖力地挖,最后自然是通了,会师洞中,就拥抱、扔帽子。
终于有一天,全校开庆祝大会,防空洞真的大功告成,不仅花园、操场下面被掏空,而且每个教室下面都挖通了,教室的某个角落有入口,一个圆而大的水泥块盖着。自此上学便多了一项内容:常常正上着课,忽然间警报声大作,所有的人迅速撤离教室,钻入洞中。怪的是分明教室里就有入口,却舍近求远,都跑到操场那边几个洞口鱼贯而入。后来才听说,教室的入口是直上直下,要踩着扶梯下去,兄弟学校演习时有个学生忙乱中一脚踏空,跌成脑震荡。
头几次搞演习,千把号人要都钻进地下,不免乱作一团,后来训练得多了,居然井然有序,十来分钟,全校都从地上消失。然而也就无趣。演习是特别强调纪律的,进了洞不许出声,进完了就关灯,黑洞洞的一个挨一个蹲着,新鲜劲一过,就像关禁闭。
相比较而言,我宁愿演习时蹲防空壕。防空壕就在教室那栋楼后面,几十米长,一人深,很像在电影里看到的战壕,让人丧气的是,我们并非掩在后面放枪扔手榴弹,不过是在里面趴着。就这也比洞里强,至少还可东张西望。大概是防空洞的副产品吧,我们演习只往那里跑过一次。据说人伏下身来,可躲过原子弹的冲击波,却防不了核辐射,所以很快就被晾在一边,遂成垃圾沟。
我小时还学过一样手艺——做砖。那时形势严峻,据说随时都有可能打仗,到处都在备战备荒,挖防空洞,做砖也算题中应有。这砖不是用来盖房子,乃是用来砌防空洞的,因此有个名目,叫“战备砖”。
做战备砖是政治任务,少不得开会动员,家家户户都得做,派到人头上的,每人多少块。会上都表决心,回了家个个愁眉苦脸,不知这指标如何完成。大概只有小学生欢欣鼓舞,尤其是男孩。小时候都玩过泥巴,玩得津津有味,只是大人时常阻止,说脏。现在岂不就是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玩泥巴?
果然,很快到处都出现大大小小黄土堆黄泥摊,大街旁,院子里,操场篮球场上,都是,与之相伴,又有排列成行的砖坯在晾晒,就像全城都在玩泥巴。
我因此知道墙上的砖原是泥土做的。运来了土就和泥,与和面差不多少,只不过是用脚踩,大人有穿了长筒靴上阵的,小孩一概把裤子卷到大腿根,兴奋无比地跳进去。于是,生土变作熟泥。
做砖要模子,转眼间会有那么多模子出现,委实令人惊讶。饶是如此,还是不够,只好今日你家用,明日我家用。在我看来,与模子相关的活计才是有技术含量的:先要举起泥坯瞄准了模子用力惯下去,而后用绷了细铁丝的弓贴模子拉一下,刨去多余的部分,再用板子刮两下,掉个面,再拉,再刮,然后松开模子,砖就成形了。掼泥坯的力道得大,一下子将模子填满,否则做出来就会缺个角什么的,小孩力气小,常犯此病,将泥坯举过头顶,用力过猛失了准头,一半惯在模子里一半在外,也是常事。
待砖坯风干,硬了,就要送到指定地点,再送往砖窑,那就不是我们的事了。看不到最终的结果,令我很遗憾。听居委会的人说,很多都是废品,也不知道拿那些坚硬的泥块怎么办。不过至少在学校里不是无效劳动,有一部分终于修成正果。某日全校开大会,革委会主任捧了两块红砖上台,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做的砖。又将两砖相互敲击一下,宣布道,经检验,完全合格。下面一片掌声。后面他似乎还说了什么,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最后砖头被系上了大红绸子,我们排好队,跟在砖头后面,敲锣打鼓到区里报喜去了。
(《旧时勾当》三联书店 余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