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晚年陈独秀在石墙院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5日   07 版)

        ■祝彦

      1938年7月初,陈独秀抵达重庆。在渝逗留了一个月,便感到留在重庆政治的和物质的条件不容许,只好退居比较便宜的江津。谁知在江津也住不安稳,于是又于1939年5月迁居到离江津县城20余里的小镇鹤山坪。此时,陈独秀穷困潦倒,全靠旧友接济才能生活下来。最后能住进杨家的石墙院,还是靠朋友的引荐,算是有了栖身之所。

      对于陈独秀在石墙院里的生活,有位当时的人概括得非常贴切:“政治上软禁,经济上很穷,生活上靠朋友。”就是这样一个落魄的老人,国民党对他仍不放心。时任江津县长的黄鹏基就说:“陈先生是受监视的,重庆方面常派人来侦察他的行动,一两个月要来问问。”据王葆斋生前谈,他曾和章士钊相约去江津看陈独秀。事先由章士钊找了蒋介石侍从室,取得同意,才去江津。在江津与陈独秀晤谈后,陈送他们一程,不再前走,说,“我只能到此为止,不能越雷池一步了。”

      陈独秀在这个时期,还处于“思想上孤独”的状态。他对民主的见解,他对战后世界大势的分析,在当时都被看作是“恶毒”的言论。陈独秀后期的政治思想,在中国组织内找不到一个拥护者。当时,中共中央的意思是把他弄到延安养起来,但被陈独秀拒绝了。陈独秀对来劝他的朱蕴山说,中共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大钊死了,延年死了,他也“落后”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我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国民党当局想利用陈独秀,来达到攻击共产党的目的。派了戴笠、胡宗南带着礼物去拜访陈独秀。陈独秀表示:“本人孤陋寡闻,雅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起喋喋不休之争。务请两君对今日晤谈,切勿见之报刊,此乃唯一的要求。”

      陈独秀在鹤山坪的物质生活是非常贫穷的。石墙院里的景象是这样的:“他们院里堆了一大堆土豆,是陈独秀和潘女士种的。他们用的家具是些破桌子破椅子,生活很苦。”尽管生活困难,陈独秀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对于那些不应该或不值得接受的馈赠,他都拒绝了。比如任卓宣曾汇去200元给陈独秀,但汇去后不久,又退回了。还有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朱家骅赠给陈独秀5000元,被陈独秀以“却之不能,受之有愧”予以拒绝。

      晚年的陈独秀处于“心情上郁闷”状态。在公开场合,他变得沉默了许多。据一些老人回忆说,陈独秀在宴会上很少言语。因此,笔者可以勾画这样一幅图画:在宽敞显得有几分孤寂的石墙院里,一盏微弱的油灯下,有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老人瘦小的身躯与高大的石墙显得极不协调。他就是陈独秀。

      (《晚年陈独秀》人民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