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十
笔者当下减少图书阅读量,不用少用眼睛,咱改听了,扯着小收音机,改用耳朵听了。
一朝改变,好处多多。第一好处是:省眼。
到了笔者这般岁数,看书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已减到最少量),视力大多有些问题,瞻前顾后,好比与生命等长的一炷香,五分已燃尽三;一盏油灯,灯碗里显见灯油变薄。且这些个现象无法改变,短香无法续长,灯碗无油可添,一切皆不可逆,但改善补救还来得及。
第二好处是换种方式接受语言。所听(文史类书籍)是朗读者理解领悟后的文字,通过自身特有的音质、音色、音频、音量做再次演绎和表达——等于再创作,有时加上角色分演和配乐,送进耳朵就是广播剧了。听时可品味早前不曾发现的语言轻重、长短、疾徐带来的不同语义与审美,听他断句对否,重音妥否,饰演角色准确否?
第三拓展想象力。听懂词语后在脑子里将场景呈现,赤橙黄绿,风花雪月,雷鸣电闪,海枯石烂……贴着地飞,信着天游。再高层次是体验语境。比如听到“秋风宝剑孤臣泪”这句晚清重臣李鸿章诗句,与听到郭小川同样涉“秋”诗句“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词汇语系蕴含的时代感,让人动心动容。
听到也不全好,比如听新闻信息类节目,太多浑浊不美无营养语言,空无依凭的大话,废得不能再废的话和蠢得不能再蠢的话。还有难听的广告语,索命般连说三遍,不折人寿才怪!企盼泥淖中打挺的荷花,色香味俱佳——听时的念想,稀少获得,得,则大喜。
(《北京日报》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