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家有失智老人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24日   01 版)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当人们关怀那些失智老人时,也别忘了关注这群照护者。

     

        上海合宝路上,一家咖啡店的2楼,67岁的杨世琴(化名)拿着话筒正在分享她照护丈夫14年的经验。听者中有人频频点头,有人提笔记下。这种极其细微的成就感,或许只有同处“记忆咖啡馆”的人才能懂。

     

        记忆咖啡馆,并非实体咖啡馆,而是提供给失智症患者和照顾者的安全社交场所,近年在欧洲逐渐流行。今年7月,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开始在上海的记忆咖啡馆活动。尽美的创始人顾春玲说,他们做过调查,90%的失智老人患病后没有接触到专业的养老院和医院,而是由家属默默承受照护压力。“这是一个庞大而隐蔽的群体,像一个个无助的孤岛,急需专业力量支持。”

     

        煎熬

     

        记忆咖啡馆的特别之处在于,氛围确实比以往在医院要好多了。棕色的木制墙面,水晶吊灯,皮质沙发,橙汁与咖啡……在咖啡馆落座的人中有的已照护十多年。一个个话筒传过去——

     

        “我父亲80岁,他发展很快,今年3月从国外回来变成中度,一个月后变成重度……我们很焦虑。”

     

        “我母亲67岁,患病4年。现在大小便不能控制。我有一天帮她洗澡就想,这真是我的巨婴。”

     

        “我婆婆以前待人特实在,现在却很刻薄,看我们来了,常说‘又来吃饭了,滚走’。”

     

        有经验者接过话说:“老年痴呆症是不傻,只是部分遗忘,以自己的想法乱联系。他们脑中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由此引发的感受却百分之百真实。所以要肯定他,让他有安全感。”

     

        “家属是令人心疼的。”顾春玲说,她的外婆就是失智症患者。“我们看到太多被照顾的老人们气色很好,但家属们一个个都很憔悴。我妈也是这样。我很心疼她。”

     

        顾春玲举办过几次“喘息一小时”活动——由志愿者帮忙看管老人一小时,让照护者们有时间去理发、去办办杂事,“让他们绷紧的神经可以休息一下”。但有的家属,只是在这一小时从头到尾哭一场。“你们有权利偶尔软弱,偶尔依靠别人,偶尔喘口气。”顾春玲对家属们说。

     

        面对

     

        杨世琴还记得把丈夫送进医院前的那晚,脾气温和的丈夫在家狂砸一气、大喊大叫,把隔壁楼栋的邻居都惊醒,拨了110。她哭着对上门的警察说:“他不是故意的。明天我保证把他送进医院。”杨世琴是护士,所以她发现丈夫老严不对劲是算早的。

     

        杨世琴说,从绝望到面对,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很痛苦,整夜整夜睡不着。我把女儿叫过来,说:“从今天开始,你爸爸就是一个吃奶的孩子,但他还不是讨人喜欢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古怪,我们要打一场漫长的仗。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料他。这样,日后他哪一天走了,我们都能没有遗憾。”

     

        杨世琴是4年前把老严送进医院的。那时的她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她去找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李霞,李霞从事老年精神科研究多年,接待过很多照护者。她说:“失智症的照护者,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负担另一个人。所以专业的医生,除了看眼前的病人,还会去和照顾者说说话,问问他是否能坚持住。”

     

        陪伴

     

        照护者究竟要不要与患者分开?这番纠结,89岁的树锋也感同身受。他照顾老伴味芳10年了。他们的故事被纪录片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拍成纪录片《我只认识你》。

     

        跟踪拍摄了3年的影片,有无数的照护细节。味芳把鞋套戴在头上,以为是帽子;常常找不到发夹,甚至把手伸到马桶里去捞;树锋生病去医院,她转眼就忘记,在家里几个房间疯找树锋……树锋回想那些焦虑,摆摆手说:“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没啥可抱怨的。”他现在和味芳住在徐汇区一家养老院。院方照顾他们住一间。

     

        树锋对老年生活质量有要求。他学习能力很强,无论用微信,还是用电视播硬盘里的视频,都操作熟练。所以他倔强地选择周一到周五住养老院,周末回家,有一点自己的空间。

     

        久居国外的儿子对他说:“你对她好,我不反对,但你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都搭进去。”“于理,儿子是对的;但于情,我不忍心。”其实树锋也在慢慢明白,总有一天,失智症患者会连最亲的人都不再认识,“我感觉跟她分别的时候快到了。”

     

        支持

     

        李霞说,目前全球有4千多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上海2014年的数据显示患者人数已达40万。而更多的家庭不愿承认“老年痴呆”这个名称,因此更多的照护者是隐蔽的,缺乏社会支持。

     

        李霞认为,目前很多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服务不够专业,而好的服务应该是有专业支持且因人而异的。她记得一位家属谈起志愿者上门,“来了好多人,帮助却不是我要的”。有些外人,甚至会对照护者指手画脚,说你不应该怎样、应该怎样,“那位家属说,这么多年他特别迫切的,就是希望有人知道照顾者也需要被照顾。”

     

        “这些家属,对病症缺乏了解,对自身压力也缺乏管理。”让李霞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位女性家属照护母亲多年,有天看见邻床患者被插鼻饲管,紧张地问她:“我妈妈以后不会也这样吧?”“这令我相当惊讶。我理所当然认为她早知道了这个疾病的后续结局,她却不知道。”

     

        在李霞看来,照护者自身的压力管理也是专业问题。有些焦虑症状由患者引起,那暂时把患者交给专业机构,照护者的焦虑很可能会减轻。

     

        “术业有专攻。往往就是因为我们跨不出那一步,或者觉得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放在家里。但如果找对了人,钥匙刚好就开了,打开之后可能就会相对轻松。”顾春玲常用这样的比喻安慰照护者。

     

        (《解放日报》9.20 王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