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

    用制度对平庸之恶说不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22日   02 版)

      抄袭论文、买版面发论文,近年来屡有新闻曝光却总难禁绝,加上各种职称、晋级、收入等考核机制倒逼,让这种违背诚信的事,成了很多人不以为然、司空见惯的小事。至于说,从网上买张病假条,去骗一下单位,“偷”来一个长假,就更不算什么大恶。就像学生时代,谁还没逃个学、旷个课一样。

      听上去人之常情的事,背后仔细想想,很多却洞穿了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这样的小“坏”对信用社会建设,有着很大杀伤力。例如我们会抱怨为什么今天很难相信陌生人,会激愤于骗子当道,会无奈于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落入圈套、掉入陷阱。

      犹太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平庸之恶”的概念: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它植根于道德、法律、一般制度三者边缘,妨碍道德准则的通畅运行。

      自2013年以来,国家着手顶层设计开始构建信用社会制度安排,而公民个体的诚信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每个人内心敲响诚信“赤字”的警钟,制度的“篱笆”才能越扎越紧。

      (《工人日报》9.17 李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