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15日   08 版)

      徐念慈是晚清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虽在文坛上只驰骋了三四年,却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

      一般认为,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但该书未完成,仅有5回,前4回为演说体,第5回则“灵感枯竭……放弃了原先的演说格式,开始用叙述手法”(夏志清语),李敖则认为第5回是他人代笔,总之,该书很难算成科幻小说,梁启超自己也称其为政治小说。

      1904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月球殖民地小说》,叶永烈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作者署名为“荒江钓叟”(真名待考),此书写了13万字,也未完成。

      徐念慈1.3万字的《新法螺先生谭》则是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

        未出国却学会两门外语

      徐念慈1875年生于江苏昭文县赵市(今属常熟市),本名丞乂,字念慈,父徐金篆,邑诸生(即为县里的秀才)。

      徐念慈“生而颖悟,读书不求甚解,论事富判断力”,人称他“少小挺英姿,天赋自瑰异”。他对科举所需的帖括之学不甚上心,勤习算术与外文,“弱冠精通英、日文字,擅数学,能文章,以时誉鸣乡里”。

      21岁时,徐念慈考中秀才。

      1898年,“新学潮流,输入内地”,24岁的徐念慈与丁祖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鸿在常熟开办蒙养学堂,“日夕与侪辈讨论学术,靡间寒暑”,徐在此当了6年半老师。1899年,该学堂扩为中西学堂。

      1902年,蔡元培、蒋维乔、黄宗仰等在上海商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徐念慈亦参与其中。1903年,徐念慈加入兴中会,同年翻译了英国马斯他孟立特的冒险小说《海外天》,并写作白话小说《情天债》(未完成),开始走上文坛。

      1904年,30岁的徐念慈创办竞化女学,在开学歌中他写道:“辛峰兮郁葱,文明秀气钟。我辈姊姊妹妹,入学勤课功,愿及时发愤将普通科学攻。男女原平等,自由之神铸像铜。组织新社会,女权恢复是英雄。改革旧社会,解脱奴隶有几重。”

      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

      1904年秋,徐念慈与曾朴、丁祖荫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

      为“广罗人才,作大量小说的生产”,徐念慈找到刚到上海的包天笑。徐与包本有旧谊,包天笑在青州府中学校执教时,省政府下令中学必须设体操课,包跑到上海请朋友帮忙,徐念慈便推荐自己的弟弟徐粹庵去任体操课教师。

      包天笑将自己翻译自日语的《法螺先生》和《续法螺先生》给徐念慈看。

      这两篇小说出自德国的《敏豪生奇遇记》(即《吹牛大王历险记》),由日本大江小波(岩谷小波)将其译成日文,徐念慈“读之,惊其诡异”“津津不倦”,很快便仿写成《新法螺先生谭》。

      1905年,小说林社将《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和《新法螺先生谭》三篇小说合成一集《新法螺》出版。《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属民间故事,以荒诞、搞笑为主旨,并无科幻成分,而《新法螺先生谭》却是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新法螺先生对现代科技不满,一日他遇宇宙强“风”,灵魂与肉体被分开,他先后到了月球、水星和金星,又回到地球,感到地球腐朽透顶,开始研究“脑电”,并设立学校传授“脑电”术,认为这可以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结果“脑电”推广后,人们不再需要现代科技,致工人纷纷失业,反对的人要杀死他,新法螺先生只好逃离上海。

      在《新法螺先生谭》中,主人公来到水星,将一老翁脑汁取出换新,其立刻变成雄壮少年,这显然是以老翁比喻清王朝。

        文人经商难成功

      1907年2月,小说林社正式推出《小说林》月刊(实际为不定期出版),该刊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其他三刊为《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徐念慈任总编。

      然而,徐念慈在经营上缺乏见识,他看商务印书馆以教科书为中心,便“起竞争之心”,提议编辑部增出参考书,总经理曾朴认为太冒险,但股东都赞成徐。

      在徐的力推下,小说林社出版了《植物学》《矿物学》等6种参考书,在编达18种,此外还要出“帝国最新十大词典”,其中每种词典均贵至2元以上,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小说林社的书销路不差,但放出的账收不回来,管理亦不得法,比如自己有印刷所,可倒闭时搜出半房间的铅字,都是拆了版不归原位,随便扔在那里,后来只好当做废铅卖掉。

      由于书店发不出工资,徐念慈只好四处兼职,致其胃病加重,1908年6月13日,“旧疾发作,误服猛剂,吐泻不止”,3天后竟驾鹤西去,时年仅34岁。

      (《北京晚报》9.9 唐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