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北京友谊商店难现昔日辉煌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15日   02 版)

      工作日的下午,穿过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走进北京友谊商店,一种穿越感扑面而来。一层销售珠宝的柜台,三位身穿浅蓝色衬衫工服的售货员分别守着空荡荡的卖场,只有一位顾客和售货员聊着家常。从店内坐直梯上到4层,这里主要销售精品字画、真丝地毯,整个楼层只见到一位售货员。

      友谊商店的三层以经营珠宝钻翠、精雕玉器、金银制品、雕漆制品、景泰蓝、文房四宝为主。货架上的紫砂壶披了一层灰,柜台里翡翠吊坠玉镯的价签已经泛黄。

      然而这座化石般的卖场,往日的高贵与辉煌,却是老北京人共同的记忆。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25号开业。作为国内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是新中国第一家为常驻外宾、旅游团队提供服务的大规模涉外商店。当时,这里服务对象一度只限于涉外人员(包括海员、游客、外交官、留学生等)、华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干部;销售的商品是进口加特供;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服务员要求会说外语,特别是英语和日语。

      对访华的各国领导人来说,逛一逛友谊商店几乎是他们来华的“保留项目”。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外汇券停止使用后,普通中国人终于可以进入友谊商店。到了1991年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友谊商店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突破最后防线,完成了对中国人的“完全开放”。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大批外资零售巨头蜂拥而入,友谊商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随着北京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百货商场、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开始兴起。同时,加上国内货币政策的不断放宽,外籍顾客已可以通过银联卡等多种手段消费,友谊商店早已不是外籍顾客购物的唯一选择。

      对外开放并非是涉外商店走向凋敝的必然命运。友谊商店的卖场虽然门可罗雀,但同一栋楼内,友谊商店出租的二层丝绸专区和一层东北角的进口超市却生意兴隆,这里在2014年分别转租给一家民营丝绸企业和一家进口食品超市。

      40岁的张一峰(化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职友谊商店,两三年后,商店里就没有再进过新人。

      业内有传言称,友谊商店的亏损始于2003年,金额高达千万元。2011年,西单商场与新燕莎集团重组后的北京首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亮相。重组前的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的“西单商场”“友谊商店”等老字号百货划归首商集团管理。

      今年7月23日,北京市规划委网站发布友谊大厦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仅四层的北京友谊商店将“变脸”,要拉高身段,变成11层。这些信息预示着友谊商店有望发生改变。

      (《北京青年报》9.12 李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