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大熊猫“降级”是一场误解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15日   02 版)

      中国国宝大熊猫,因保护得力,被国际组织从“濒危”名单转列“易危”。消息引发舆论波澜。

      “降级”一词,或许容易让人误解。其实“易危”只是濒危状态的一种描述,其受威胁物种的性质未变,也不能扩大引申到可以降低保护上。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并非实质性改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等级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整大熊猫涉危等级,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效。

      不过,对大熊猫的保护绝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对此,中外专家高度一致。这一切都跟竹子有关。竹子在大熊猫的饮食中占到约99%的比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努力重建竹林和栖息地的行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气候变化仍可能在未来80年中使大熊猫的竹林栖息地减少35%以上,因此大熊猫数量预计会下降,这将逆转最近2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中国国家林业局也在声明中提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国家林业局的资料也显示,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种群交流不畅都是大熊猫面临的生存威胁。

      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域地跨中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共有5个长江和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这一区域,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生态屏障,为上亿人口提供着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态服务,例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碳固定等。因此对大熊猫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未来的生态环境。

      (《新华每日电讯》9.9 杨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