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08日   06 版)

        《同舟共进》2016第6期刊登文章《国家越强大越要韬光养晦》(下文简称《国》文),从中国千年外交史的角度得出“韬光养晦”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韬光养晦”不会过时,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中国崛起后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什么是韬光养晦?词的本意,韬光即隐藏光芒、锐气、才华和能力;养晦即修养、反省,完善自己,提升内功。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定的消极因素,即不作为。

        邓小平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多次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当时面对世界局势的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如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国内发生政治风波;中国共产党除了面临国际“大气候”,又面临国内“小气候”。国际国内的一些人认为,中国应带头扛起社会主义阵营的大旗,有论“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面临社会主义存亡、中共存亡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我们千万不要当头。概括之,就是要韬光养晦。不久又修改完善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至今仍是我国外交战略的主要指导方针,简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的两个方面,两者相反相成,需要韬光养晦时即韬光养晦,需要有所作为时则有所作为,不能只提“韬光养晦”,而不提“有所作为”。邓小平正是这么做的。1979年改革开放启动不久,“文革”造成的烂摊子还来不及收拾,北方边境有苏联陈兵百万,在国际国内形势都不利的情况下,邓小平下决心教训不断挑衅的越南,毅然发起自卫还击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之后,越南与我国签订了“两国陆界协定”,几十年和平环境下未能完成的划界获得成功。1984年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对英国撒切尔夫人明确香港必须驻军,言明“我们不做李鸿章”,并严厉批评了在香港驻军问题上态度模糊的我国外交高层官员。1988年为反击越南对南海岛礁的侵占行为,邓小平决定发起南沙海战,从越南手中夺回永暑礁等6个岛礁。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作为中国大国外交的两个方面,共同为中国的崛起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就目前来说,“有所作为”的分量已经开始超过“韬光养晦”的分量,应逐步形成以“有所作为”为主导的外交路线。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有了飞速发展。有的学者说:“中国会再次形成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以中国领导层的意志为转移。要中国放弃这种影响力,不仅中国做不到,美国也完不成。”二是中国经济体量太大,GDP已经超过日本一倍,可能在下个10年超过美国,客观上已不允许我“韬光养晦”。三是从主观上看,在我国崛起的过程中,有大量权益需要维护。比如从产品的竞争到市场的竞争,再到规则的竞争。我们有能力参与到新的规则制定中去,营造更好的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同舟共进》2016年第9期 王洪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