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

    少数民族戏剧集锦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27日   02 版)

        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说唱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一人或二人的坐唱演变为多人扮演的戏曲形式。例如15世纪就已形成的古老的藏戏,18世纪(清代中叶)以后陆续形成的贵州侗戏、布依戏,云南的白剧、傣剧、彝剧,以及分布在广西、云南两省的壮剧,还有朝鲜族唱剧和由满族八角鼓发展而成的新城戏等。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这些剧种在音乐上都各有不同的风格。

        藏剧 演出分“顿”“雄”“扎西”三部分,连台演出,穿插歌舞。唱时有帮腔,伴奏主要用皮鼓、铜钹等。曲调有20多种,大致可归为达仁、教鲁、达通、当罗四类。舞蹈分顿达、切冷、恰白、格切、德东、波尔钦六种节拍和动作。传统剧目以《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等较著名。

        白剧 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省西部的云龙、洱源、鹤庆、大理等县的白族居住地区。清乾隆年间已有演出,光绪年间盛行。后吸收“大本曲”一些曲调后,改用今名,有严格的角色行当和程式化的动作,有50多种唱腔,唱词多采用白族民歌的“山花体”。伴奏主要用唢呐、鼓、钹、锣等。脸谱丰富且有特色。剧目有《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庆》等。

        壮剧 流行于广西西部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有“师公戏”“隆林壮剧”“田林壮剧”“德保壮剧”“云南富宁壮剧”(土戏)“广南壮剧”(沙剧)等。以其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区域不同,一般又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两种。北路唱腔有“正调”“平调”,传统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民》《侬智高》等;南路唱腔有“平板”“采花调”“马隘调”,主要剧目有《解白》《百鸟衣》等。

        傣剧 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渊源于傣族民歌和“双白马”等民间歌舞。主要剧目有《千瓣莲花》《红莲宝》等。

        苗戏 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师音乐为主要唱腔。表演采用一些苗族武术、巫师舞蹈及苗族鼓舞的步法。伴奏偶用木叶、笛子或唢呐。剧目有《谎江山》《团结灭妖》《龙宫三姐》等。

        彝剧 主要腔调有梅葛调、马莫喏、多西调等,吸收了彝族民间的生活小调、舞曲和乐曲。剧目以《半夜羊叫》《曼嫫与玛若》较有名。

        布依戏  流行于贵州兴义布依族居住区。曲调有长调、官扮调、二黄、二六等。乐器有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箫,兼用大锣、大钹等。剧目多取材于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毛南戏 流行于广西境内毛南族居住区。相传有百余年历史。表演时载歌载舞,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唱腔分腔、板、调三类,大部分来自民歌。伴奏乐器有蜂鼓、大鼓、小鼓、铜鼓、铙和钹。主要剧目有《鲁班仙》《莫一大王》《谭三娘》等。

        此外,在新疆地区有用维吾尔语言演唱的歌剧和穿插民族歌舞的话剧。在内蒙古地区有用蒙古语演唱的“二人台”、话剧、歌剧以及蒙古族舞剧。

        @百度百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