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口述
1949年10月15日,起义的白崇禧旧部给白崇禧发来电报,告知:“北京对广西尚留有余地,请审时度势,进行妥协。”白崇禧回电:“余已决心与党国共存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除了准备对历史有所交代以外,不作其他任何考虑。”
11月初,解放军进攻贵州及广东南路,对广西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态势。至11月底,广西大部分解放,桂系精锐几乎全部被歼灭。失去兵力的白崇禧被迫退守海南岛,12月底,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台湾。
决定去台湾
到台湾去是我父亲一生非常关键的决定之一。那时候中美协防也没签,台湾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候。我父亲也知道到台湾会怎样,毕竟他跟蒋介石相处了那么几十年,心里面很清楚蒋介石是怎样的人。他自己跟我讲,他是向历史交代。国民党在大陆失败了,只好撤到台湾去了。
我父亲来到台湾时,没有带一兵一卒。桂系的大部人马,都留在他经营了大半生的广西,他的日常生活,也与他熟悉的战场渐行渐远。在台湾的“国民政府”里,他只担任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闲职,在军事和政治上,他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生活就进入比较孤独的状态。但这种孤独是内心的孤独,他各种活动还是照常参加。一方面他是责任心很重的一个人,毕竟名义上还是拿薪水什么的;另外一点,他有他的骄傲、自尊,所以他还是要保持和平常一样。
在台湾的家庭生活
我父亲非常看重对后代的教育,甚至在前线的时候,他都经常打电话回家询问孩子们的成绩。因此在我的家里,成绩单往往成为10个孩子在家中地位的排行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我父亲对我有很深远的影响。他要求我们念古文,也常常给我们讲那些经典。他喜欢《史记》《资治通鉴》,记性也非常好,整段都会背。兵书自然也喜欢,《孙子兵法》熟悉得不得了,有时候也会跟我们谈谈历史。对于我们自己过去的辉煌传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他是很感叹的。
来台湾以后,他基本上没什么事了。但他是做事的人,怎么耐得住清闲呢?我父亲很喜欢下围棋,是台湾围棋理事会的会长。台湾著名的围棋选手林海峰,那时候刚刚冒出来,只有十几岁,父亲就筹款把他送到日本去拜名师学艺,后来他果然成了围棋大师。台湾大学的改制也是他极力促成的,他认为有必要扩大招生,所以他就去谏言。他信奉伊斯兰教,原来台湾是没有清真寺的,后来他去交涉,清真寺就建起来了。反正他常常觉得这个事情有益就会去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身处逆境的时候,有的人会抱怨,有的人会消极对待,但是他无论是大事小事,一直都很积极。
我的父亲母亲
我父母关系非常好。父亲是个很犟的人,但是他对母亲一直很谦让。两个人如果吵架了,母亲撒点娇,他就让了。
因为父亲的地位关系,人家要给母亲“国大代表”之类的官做,她什么都不要,说“我就是家庭妇女”,从来没有因为我父亲的关系她要在外面做什么。她到台湾以后,也根本不和官场接触,自己有一帮朋友,平时就和朋友打打麻将什么的。她是很豁达幽默的人,在台湾的时候常常说:“哎呀,现在处境挺好的,‘皇恩浩荡’嘛。”
他们两个在精神上互相依靠。因为我父亲一直在前方打仗,整个家几乎都是我母亲一个人撑起来的,不光是我们家里,还有两家的老小,都是我母亲一个人在撑,母亲等于家里的一根柱子一样,很不容易。所以我母亲过世的时候我父亲受到的打击很大。
因为我母亲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她去世后也是伊斯兰教的葬礼。伊斯兰教的葬礼有一个绕墓的习俗,每天要到墓上,阿訇要念经,念40天才完,父亲当时已经69岁了,每天都去。
1966年12月2日,我父亲在台北的家中去世。蒋介石是第一个前来祭拜的人。他不但亲自题颁了“轸念勋猷”的挽联,以及“旌忠状”,还以“国葬”的规格为我父亲送行。我以为,我父亲跟蒋介石之间很像汉高祖跟韩信,而我父亲始终认为,自己的一生所追随的是国民党,而不是蒋介石。
(《台湾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