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27日 星期六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27日   07 版)
    彭德怀与彭钢

        ■周海滨

     

        彭德怀一生无嗣。彭钢的父亲彭荣华是彭德怀的小弟,彭荣华和二哥彭金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做地下工作。1940年9月,兄弟二人先后被敌人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彭钢兄妹作为烈士遗孤被接到北京。 

     

        1950年4月,十一岁的彭钢第一次在北京见到了彭德怀,彭德怀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此后,彭钢陪伴彭德怀大约生活了十五年。在彭德怀最为惨淡的岁月里,彭钢成为其相伴膝下的“女儿”,也成为他困窘中的重要精神支撑。 

     

        1959年8月19日,是彭钢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

     

        “那天下午,司机老赵兴冲冲地告诉我,说要到南苑机场去接伯伯,伯伯回来了。飞机很快就飞来,伯伯低着头沉默地走出机舱,没有丝毫表情。” 

     

        一到家,浦安修就把彭钢叫到卫生间,还没说话,已满脸眼泪:“你伯伯在庐山犯错误了,被说成了‘反党集团’的首领……” 

     

        彭德怀被罢官后举家从中南海迁出,搬往颐和园附近的吴家花园居住。彭钢问彭德怀关于庐山会议的情况,彭德怀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东西,递给她说:“你可以看看我写给毛主席的这封信。”。

     

        这是彭钢第一次见到文件中说的“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等彭钢读完信,彭德怀就讲了起来:“我这样写,是做了调查研究,有根据的,我特意到农村去看过。农村搞的‘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完全不顾实际情况。还建了许多食堂,和中国农村的燃料条件、风俗习惯都不相适应……还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口号,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不可能的。干事情不能没有条件,不讲条件不是唯物论。”正是这封信,使他壮怀激烈的战士生涯突然中断。

     

        彭德怀不能离开吴家花园,就在吴家花园里开荒种地。他希望通过劳动,一来了解农业情况,二来减轻国家的负担。

     

        “那年我也在家,他把麦子地翻得很深,弄了很多肥料,量好整整一分地,他就想看看这一分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在粮食快熟的时候麻雀来了,他扎了一个草人,草人手上还拿着大蒲扇。最后,这一分地打了九十二斤粮食。他说比他管理得好的话可以打一百斤。他说,一分地一百斤,一亩地也就是一千斤,过去说上万斤,这不都是胡说吗!”彭钢回忆道。

     

        后来,彭德怀被说成“里通外国”。他说,岂有此理,我连一个外国字都不识,怎么“里通外国”?这是对我最大的侮辱。 

     

        “多年以后,我看到吴家花园哨兵写的日记,对伯伯的一举一动均有记录。我们去散步时聊天,他让我不要把俄文丢了,说学一门外文不容易,还是捡起来好。” 

     

        没想到,这样的对话都在哨兵日记里记着,并附有评语:他还要与苏修勾结,想里通外国。

     

        彭德怀给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即“八万言书”。“他写他几次和外国人接触,哪次翻译是谁,他的记性特别好,写得很清楚很详细。写完“八万言书”,彭德怀先让彭钢看了一遍。彭钢在卧室看,他把门锁着,自己坐在外边。他提防着,不让人家知道,他怕连累彭钢。“文革”后,彭钢根据伯伯当年的“八万言书”中的内容,给党中央写了一封长信。

     

        彭德怀不止一次对彭钢说:有意见我就是要讲出来,一个人不可能都是对的,一个人能那么全面吗?就算他百分之九十九对,那他也有百分之一的不对。 

     

        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说:“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亲历》河南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