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即六尺。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宅院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后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巷,张家人不同意,写封加急信给张大学士,希望他能利用权力干预。张英看信后,回信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可喜的是,昔有“六尺巷”,今见让三秒。在今天的马路上,“车来人往毋需抢,让他三秒又何妨”成为许多驾驶者的共识,车让人并不鲜见。上海一家公司总经理姜贺松没有料到,他开车在路口礼让行人时,竟意外地“堵”了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的车。他更没想到,白少康在电台接受访问时还为他点赞。姜贺松已记不清事情经过,因为“这是我开车的习惯”。
这种开车礼让行人的习惯,值得提倡。有位老人知道自己走得慢,习惯性地站在斑马线中等车先行,一辆出租车开过,驾驶员从车内微笑,伸出手示意先行。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镜头。你让我三秒,我让你先行,许多交通事故和交通纠纷就可以避免。
“六尺巷”精神,就是“互让”精神,就是“和睦”精神,也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时,都不妨用“六尺巷”精神来量一量。试一试,如何?
(《新民晚报》8.17 吴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