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华,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古城的一个贫民家庭,从小体弱多病。当时开封练武术的人很多,父母见她身体不好,就希望她能受益于武术锻炼,借以祛病。
经过长年武术锻炼,刘玉华的进步很快,身体发育也很好。不久,她考入河南省国术馆训练班,结业后保送进南京中央国术馆,从此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柏林奥运会
经过全国性选拔,刘玉华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国术表演队,于1936年代表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因为节目太多,中国代表团的表演只安排了15分钟。这是我国武术首次在欧洲表演,时间虽短,却特别受欢迎。
尽管国术队的表演引起轰动,但正式比赛场上,中国选手却“全军覆没”。赛场惨败,使得被安排前往各地表演的国术队备受冷落。刘玉华他们一行扛着器械,坐了近一小时的公共汽车,才到达表演地。到后,他们被安排在一个临时地方休息,之后就再没有人来过问。人家吃丰盛的晚餐,他们自己买点面包吃。表演在8点钟开始,可是刘玉华他们的项目却排在10点钟以后。
轮到他们表演了,大家抖擞精神,全力配合,舞大刀、九节鞭、绵掌、花拳、空手夺枪……共10多个项目,包括有观众不服上台挑战比武的,最终都对他们心服口服。至此,大会的组织者才对刘玉华他们换了一副面孔。
奥运为媒
中国奥运队乘坐邮轮回国的清晨,刘玉华的同学温敬铭走上空无一人的甲板,他凭栏东望,热血在胸中翻涌,禁不住一声呐喊,练起了拳脚。
忽然,他感觉身后射来一束目光,扭身一看,是刘玉华。刘玉华太理解这位壮士了。在表演前,他跑前跑后为大家购买冰水和面包的真诚,反复要求上场表演时的执着,让她印象深刻;表演时他拳法之精、功力之厚、眼力之准,又让她无比惊叹。可自从踏上回国的邮轮,他的面容就时常如冰块一般生冷,她真担心连日来的紧张、压抑和愤懑,把他压垮。
两位国手,一对搭档,四目相对,两心相撞。刘玉华从衣袋里掏出一方手帕递了过去,就这样,以奥运为媒,温敬铭和刘玉华相爱了!
一波三折的武术生涯
刘玉华结婚后,和丈夫温敬铭在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现南京体育学院)当教师,因她不会逢迎,校长借口她怀了第二个孩子,就在1946年2月把刘玉华解聘了。已是副教授的温敬铭也被调到了重庆青年会,薪水还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此事给刘玉华极大打击,她发誓终生不再练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温敬铭重新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他受邀担任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武术评判组组长。刘玉华决定复出,争取能参加这次比赛。为此,她开始恢复中断7年的武术训练。此时的刘玉华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37岁。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刘玉华最终以湖北省预赛第一名、中南区预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会后,刘玉华和丈夫温敬铭双双被选中到北京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
温敬铭于1985年去世。温敬铭去世后,刘玉华把他的骨灰盒在自己卧室里放了20年。刘玉华于2008年2月15日去世,享年92岁。
(《羊城晚报》8.13 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