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织女:少女、少妇们邀三五好友斋戒一天,七夕当晚在月光下摆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瓶中插鲜花束红纸,前置小香炉。于案前焚香礼拜,默念心事,多为乞得一双巧手、嫁得如意郎、早生贵子等。
吃巧果: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做法:将白糖加热化成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长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还会捏塑各种花样。
穿针乞巧: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瑜石为针。”元代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记载:“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种生求子:七夕前,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种,生出嫩苗,再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长出寸芽后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牛郎、织女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贺牛生日”。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牺牲自己,让牛郎把自己的皮剥下来,驾着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