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岁时出现在著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起,王健就被誉为“音乐神童”。如今,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他是如何理解音乐的?记者专访了王健。
演奏也有几重境界
记者:音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同样的乐句,对它的演绎可以是千变万化的。
王健:是的。我觉得,所有艺术讲述的都是人性。而演奏也有几重境界:有些演奏讲的是自己的情感,讲的是“我”;高一层次的,讲的是“你”;而最棒的演奏,讲的是“他”。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表达,是我年轻时所不能理解的。
记者:您在音乐会返场时经常演奏《二泉映月》,为什么青睐这首中国作品?
王健:这首曲子太动听了。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有一种被打了一拳的感觉,是那种被打闷掉的感觉。其实我们还有许多动听的音乐,有不少都在民间,需要作曲家把他们打捞出来。
记者:您有特别喜欢的作曲家或作品吗?
王健:很难说。经典音乐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所以很难说最喜欢哪位作曲家。不过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听肖邦,他是真正的音乐诗人。
努力变成更好的人
记者:古典音乐似乎总有一种距离感,在您看来,听古典音乐到底听的是什么?
王健:要听懂古典音乐,首先需要积累一些基本的经验,了解作品的基本背景。这种语言其实并不难,只要多听,就能掌握一些基本规律。而懂得了这种语言,就能听懂音乐里的故事。
我建议,在听古典音乐的时候,你可以去想象,这位作曲家是在努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他是在努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你会发现,这样的努力是很感人的。
记者:听古典音乐是一件格调高雅的事。音乐对人的影响仅仅是格调的提高吗?
王健:听古典音乐能激发人对美的追求,会让人增强自尊心。古典音乐对提高人的素质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公众场合做不到庄重和严肃,觉得庄重就是一种“装”,其实并不是这样,对音乐与艺术的追求,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美的追求,对社会会有很大的影响。
弓弦上是有气韵的
记者:您4岁就开始学习大提琴,作为曾经的“天才琴童”,您有哪些建议给现在的琴童?
王健:现在很多家长可能更注重让孩子把一首曲子拉下来,但不是把它拉好。如果花了时间,学了一首曲子,但没有一句是对的,我觉得就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拉得没有韵律,拉得再快也没用。我小时候,爸爸为了让我拉出韵律感,有时候会让我反复练习一个星期。
记者:怎么理解这种韵律?
王健:就像书法一样,弓弦上也是有气韵的。这种韵律就是音符与音符、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空间、节奏和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没有难易之分,把最简单的曲子拉出韵律感,往往是最难的。为什么同样的曲子,你觉得这个人拉得比那个人好听,差别就在于其中的韵律感。
大提琴像人到中年
记者:与大提琴为伴多年,您眼中的大提琴是一种怎样的乐器?
王健:小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大提琴。后来,当我接触的音乐越来越多,我才开始喜欢大提琴。它没有小提琴华丽,没有钢琴辉煌,它是一种忠厚的、朴素的、诚恳的乐器。如果说小提琴像十七八岁的青年,那大提琴更像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记者:平时不拉琴的时候,您喜欢做什么?
王健:我是一个喜欢做减法的人,越简单越好,生活是这样,拉琴也是这样。不拉琴的时候我喜欢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因为历史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人性。包括音乐在内,艺术表达的都是人性,两者有共通的地方。
(《解放日报》7.8 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