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11日 星期四

    欧化语言未必不好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11日   06 版)

        当“五四”新文学兴起之时,它的标志性的作品,不是晚清小说,不是晚清白话,也不是传教士翻译《圣经》的白话,而是鲁迅的小说——一种来自欧洲的翻译语言,就是我们一直诟病的欧化的语言。

        欧化语言进来,成为我们新文学的主流语言,才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能更准确描述现代人审美心理的语言。鲁迅说得很清楚,人家都批评他,说他硬译直译都不好,读起来不顺,鲁迅就说,我根本就是不要你们舒服么,就不要你们读得很顺么,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要你们改变自己的脑子,改变你们的思维。

        五四时期欧化语言的引进,是白话文取得实质性胜利的根本性原因。可惜这个影响在今天只有部分理论研究中还有所坚持,从鲁迅到胡风,从胡风到阿垅、路翎,再到上世纪80年代刘再复提倡方法论以后,大量的西方文论传入中国,直接影响了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文风。

        虽然这种种文风常常被人垢病,文章写得拗里拗口不通顺当然不足取,但如果作者自己确实是那么感受和思考问题的,也未必就是坏事:我不认为写得非常流畅的文章就是达意了,非常流畅的文章也可能是作者的思想本来就很浅,一杯白开水,什么都一览无余,自然是很简单,或者就是有了深刻思想却表达不出来,辞不达意。

        我觉得一个理论家如果思想很复杂,思维形态很丰富,他思考到某种精微处、复杂处,他自己也表达不清楚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混乱的,这个混乱在语言表达上可能是败笔,但是在思想上,可能是他更加深刻了。这个对我们通过现代汉语来探索美学高度、探讨现代汉语精深博大的美学形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术月刊》2016年第7期 陈思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