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洋
我们早已习惯在打开网页时,被推送的各类商品广告淹没,有时我们会调侃自己又“被大数据”了。但这背后其实上演着一出蔚为壮观的群集大战:
不同广告代理公司的系统对“你”进行识别和计算,根据识别结果各自把出价信息发送到广告竞价平台,广告竞价平台通过比价选择出价最高者,出价最高者获得这个广告展示机会,最终一则商品广告出现在“你”的屏幕上。这种通过实时竞价方式购买每一次曝光机会的广告形态,是互联网时代广告主最常用的方式,这一连串竞价动作都必须在1秒钟内完成。
尽管不知道“你”是谁,但在你加载一个网页时,系统已经在极短时间里从2个维度对“你”进行了“计算”:花多少钱能够且值得购买这个为你展示广告的机会;购买成功后,广告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你的屏幕上更有可能激发你的购买欲。
美国电子商务技术公司的报告显示,97%的用户在离开网站时不会发生任何购买行为,90%的销售可能会在消费者首次接触网站内商品后的15天内发生。《人工智能时代》一书中,作者杰瑞·卡普兰这样描述:“任何时候,在你买东西、访问网站或者发表评论时,都有一支由电子智能体组成的雇佣军在暗处‘观察’着你。”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穷尽办法获取信息去为用户画像,力求比用户更懂用户,但“用户画像”往往让用户没有安全感。做用户画像的公司通常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获取用户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社交喜好等诸多信息,再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推送商品广告。
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提升,广告的投放更加精准,不是“算法”知道我们在购物车里放了什么,而是算法潜移默化在影响我们的购买。
@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