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南仓街40弄的小东门社区,有个明龙长者照护之家,它位于弄内6号的底层,里面有十来个房间、餐厅、活动室、医务室,干干净净,26张床位全部住满。白天这里还为周边50名老人供应午餐。6号是一栋长条形的老公房,二楼到七楼全是居民住宅。
75岁的孙梅阿婆正在房间内看电视,她说自己家就在隔壁的西钩玉弄。因为近,女儿每天都来看她,烧了什么好吃的也送过来,她感觉没有离开家。
小东门街道府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丽萍把这里称作“养老院”。她说,“市中心寸土寸金,土地有限,很难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另造养老院。只要养老院能与居民和谐相处,资源共享,何乐而不为?”
牌楼路位于上海的老城厢。龙祥养老院就在牌楼路35号,它与旁边的居民房子可用“犬牙交错”来形容。一个小院子,里面有两幢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龙祥养老院占了其中一幢半。另外半幢(楼上)住的是居民。院里老人也大多是附近的,来探望的家属络绎不绝。“老人住在这里,既方便又放心,老人一旦有什么事,院里一个电话,我们很快就来了。”一位家属说。
黄浦区民政局副局长秦冬根介绍说,这两家“一碗汤”养老机构都是民营的,尽管硬件不那么“高大上”,但都符合标准,服务规范,收费一个月3000多元。现在上海大力发展长者照护之家,即小型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基本上都建在居民区。如果家门口多一些这样的机构,实在是高龄老人和他们家人的福音。
(《新民晚报》7.30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