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每周评论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30日   08 版)

        草根天才需要制度呵护

     

        余建春平时从事物流工作,受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邀请,参加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讨论课。在讨论课上,余建春演绎了他的5个数学发现,其中有两个是蔡天新觉得最有意义的:一组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和一系列高次同余式。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环境下,余建春的故事只能属于另类。如果不是特殊乃至“命定”的爱好,他的数学禀赋能否存在、存续甚至有所显露,是一个问题。

     

        这并不是说要以个别具有特殊禀赋学生的特质为标准,来修改当下普惠性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程序,而是由余建春的故事来拓展教育的想象空间,使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并由此在现有教育体系里为教师、学生拓展自由空间,让那些具有各类禀赋的天才学生在标准化的教育里能够自由地长其所长,从而避免那些具有某方面天赋的学生被标准化模式削其所长,其禀赋被压制甚至消弭。

     

        草根天才让人感动佩服,也更需要有力的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成长。

     

        (《光明日报》7.27 陈斯术)

     

        关掉“朋友圈”又何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微信朋友圈,其中13.8%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已经关闭朋友圈。

     

        调查并没有概括想关闭朋友圈的原因。在我看来,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堪骚扰,表现为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大量的代购广告、卖弄狂人,已然成为一种视觉污染。另一种是不堪浪费,“爆款”的鸡汤文读多了没有想象中的营养,而每天对朋友圈的关注花费了大量时间。

     

        无论是不堪骚扰,还是不堪浪费,关掉朋友圈都是值得理解和支持的。毕竟,朋友圈只是一种社交工具。

     

        从价值层面讲,不必谈朋友圈色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正确定义朋友圈,节制使用朋友圈,正视这么多人想关闭朋友圈的提醒,并不是一个虚妄的建议。

     

        从市场角度出发,也有思考的价值。想关闭的背后是不满意,而这,给其他市场力量提供了机会。

     

        (《北京青年报》7.27 毛建国)

     

        高校借雨敛财丧失人文精神

     

        近日,湖北省物价局通报了12起涉汛涉灾价格违法案件,其中,武汉一所高职院校因在附近路段发生严重积水时收取借道费有可能面临最高200万元的从重处罚。

     

        确实,携带泥泞的车辆对学校道路和环境卫生造成了损害,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适当收取一点“赔偿”似乎“理所应当”。但是,洪水到处肆虐,道路严重积水,出行安全受到了威胁,取道学校是最好选择,高校怎能熟视无睹,态度冷硬地索要“借道费”?因此,“借道费”里,高校付出的不止是声誉代价,连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都丧失了。

     

        灾难面前,全国一盘棋,任何机关,任何单位,任何集体,乃至任何个人都应当投身于抢险救灾中。这是道义责任,更是社会责任。高校不是自留地,而是公共场所,理应融入社会,抛弃了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的高校,形同丢魂失魄的空壳,是无法承担起民族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的。

     

        (《北京晨报》7.27 范军)

     

        城市纳凉应成公共服务延伸

     

        近些年,地铁、商场、书店“蹭凉”几乎成为每年盛夏关注的话题,它折射出城市避暑供给的短板。不可否认,市民前往这些地方避暑,难免会影响场所的正常运行,也并不能得到更多休闲、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城市纳凉是城市居民夏季的刚性需求,应当纳入制度性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首先,政府所属的公共场所,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如夏季开放防空洞已成了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管理部门的“必修课”。

     

        其次,鼓励地铁、银行、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场所开辟纳凉区,有条件地提供纳凉服务,如给予一定的能源管理补贴等。

     

        此外,还应把文化文明引入纳凉服务,在纳凉点增设阅览区、娱乐区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和引导,让居民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近文明纳凉。

     

        (《法制晚报》7.26 木须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