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在古诗中避暑纳凉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28日   05 版)

      ■艾里香

      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赏着香茗。

      纳凉诗离不开清幽的环境,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故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南宋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夏天纳凉情有独钟,曾写过不少纳凉诗。他在《夏夜追凉》中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个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酷热,诗人来到室外,但见明月高悬,星河半落,信步寻凉到树林竹丛中,这里虫鸣声声,清风宜人。

      当然,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心静自然凉”就是出自白居易的这首诗。

      (《解放日报》7.2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